文档介绍: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上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一直都存在,有时还十分盛行,这些不良思想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尽管学校也在努力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不是很让思想品德教育者满意,有时还很让思想品德教育者头痛。为什么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不让人满意,有时甚至没有效果?原因在哪?原因就在于要么是教育的方法不当,要么是教育的内容不当,要么是教育的力度不够,要么是没有考虑到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等等。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是思想品德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并要想办法解决的一个急迫问题。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一家庭方面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人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父母对子女担负着培养其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等职责。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子女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父母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在子女的心灵深处打上深刻的烙印,并且成为日后成长过程中模仿的对象。子女在思想品德方面受父母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的思想品德状况往往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如果父母的思想品德高尚,其教育的子女的思想品德往往也是高尚的;如果父母的思想品德低下,其教育的子女的思想品德往往也是低下的。中国有一句古话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说的就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上,要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家庭方面也就是青少年的父母必须起到应该起到的作用。父母应该成为子女的品德模范,成为子女学习的好榜样,并且向子女传递健康、正确的思想品德能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父母做好了子女的第一位老师,今后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不会太费力,效果会更明显。二学校方面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青少年传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和知识的场所,学校担负着对青少年进行品德塑造的重要职责。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教师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并不需要高深的说教和严厉的批评。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和教师的言行举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不是简单地靠几节思想品德课或开展几个社会实践活动就能形成的。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进行思想品德的传授和感化,更需要全体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之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影响和感化。生活之中处处都是课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对教师最起码,也是最高的道德要求,青少年不仅要听教师之言,更要观教师之行。如果教师行为失范,教师在课堂上的品德的传授和感化就会失去其本应有的作用,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不会有效果,反而会有负面的效果。如果教师言行一致,教师能起模范带头作用,青少年就有了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教师模范榜样的作用,教师就会对青少年起到应有的感化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之外,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青少年学习的好榜样。思想品德课堂是向青少年传授思想品德的主要阵地,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非常重要,思想品德课堂上所传授的思想品德内容,源于现实生活。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现实生活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两方面内容都要涉及到,这才符合生活实际。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校往往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向青少年传递正能量,这是对的。然而,一些教师认为向青少年讲解现实生活中不好的一面是在向青少年传递负能量,这则是错的。仅向青少年讲解现实生活中好的一面,青少年久而久之便会不再相信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因为教师所讲述的这些内容不符合现实。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所传授的思想品德内容要全面,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都要兼顾到。青少年自己有辨别力,是好是不好自己会分辨,并且通过对比,该在思想品德上怎么做青少年自己会很清楚。思想品德课堂上所传授的思想品德内容的全面性会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加真实。真实会使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更好。三社会方面培养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不仅需要家庭方面和学校方面的努力,社会方面同样应该起到应有的作用。社会是由无数形形色色的复杂的个体组成的,无数形形色色的复杂的个体聚集在一起便会形成不同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在无形之中对每一个成员都起着感染作用,并直接影响着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在我们的社会风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好的社会风气,但不好的社风气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青少年品德问题的产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效果不理想或是没有效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风气的熏陶,要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净化社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