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国培简报——第三期.doc

格式:doc   大小:4,507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国培简报——第三期.doc

上传人:xunlai783 2019/4/23 文件大小:4.4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培简报——第三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三期阅读导航★卷首寄语★专家寄语★研修动态★精彩作业★研修感悟★百家争鸣卷首寄语美丽的邂逅“你走来,他走来,我们走到一起来,相聚在研修的大平台,有无限的爱……”所有的故事都将远去,所有的情节都会消失……但却留下美丽的印痕,在心!一次远足,一束微笑,或是清晨朝霞里一个身影……都可能成为一个邂逅相识的故事,人生旅程便是由无数次邂逅交织、延伸而成。我们的邂逅,是否会美丽依旧?小人鱼并没有因邂逅中救了年轻的王子,而以此向他索取什么,最后反而以自己的献身成全了王子的幸福。催人泪下的故事揭示了邂逅之美最深刻的内涵。人的一生定有无数次邂逅,但只有经历了善和美的馈赠的偶遇,才会给世界留下美丽的印痕,才会充实我们的人生,就象你和我,不经意的偶遇,可以抒成永恒!我们相聚在这里,相聚在研修的网络平台,无欲无求、情节简约的邂逅,因了偶然的心之碰撞、友善的情之给予,而成为我们生命的珍珠。善待这一份美好情愫,珍藏这一段如诗的记忆,心灵定会增加一瓣翠绿,人生就会增加一点力量。对世界还要求什么呢?只要一抹蓝天,一泓碧水,一片嫩绿,一丝微笑,一次凝眸……一次次令你激动,这一瞬不就是人生的佳境,人生的幸福吗?有了这飘香的记忆就足够了!散发着悠长的温馨,给生命注入鲜活的美景诗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时目标的“写实”在教学设计时,为了保证所制定的课时目标科学合理、具体明确。教师们要把握住确定课时目标的依据和文字表述的基本要求。一、,准确定位。不少教师在制订课时目标时往往直扑课文,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确定目标,其后果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先要“登高远眺”,关注课程总目标——学段课程目标——学年教学目标——学期训练重点——单元训练重点——课文教学目标——课时目标之间环环相扣的序列关系以及步步分解落实的系统布局,确定本节课在其中的特定位置。接下来就要脚踏实地,根据课时条件(总课时分配、一节课时间长短等)和课型(精读课、略读课、选读课等)特点初步确定阅读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要点。,明确重点。课文实际上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观念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对社会上通用的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理性加工的训练凭借。一篇篇课文如同一个个人,其个性是十分鲜明的,每一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目标都应该带有该文本特有的印记。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是三维的,但不能陷于教条,平均用力。不同类型、不同文本的课文对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优势必然是不一样的,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文本突出的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语言现象,确定重点,取舍内容,使其真正为学生学习语言、体悟阅读方法、促成阅读行为变化服务。,选准基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确定课时目标时认真分析他们的现有学和所具有的潜在学习能力尤为重要,这也是语文教学生本特点的切实体现。学情是有可知性和规律性的,教师要了解特定年龄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和学习思路特点,也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了解、观察针对特定学习内容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进程安排的需求。学情还带有一定的动态性,这也是必须加以关注的。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备课时都会有一些预留量,往往是通篇考虑课文的教学内容,将教学任务分解,同时做两至三课时的教学设计,然而实际教学中,前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有时并非像实现预想得那样丝毫不差,此时教师就必须根据当下学生学习的实际进展情况对下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乃至教学目标做出调整,争取全部学生都能够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提高实效性,实现阅读教学的整体优化设计。二、表述课时目标的要求正如前文所述,课时目标要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效益的尺度,判断学生学力水平的标准,那么它的表述一定是具体而明确的。在教学中常用ABCD法,即主体(Audience)、表现(Behavior)、条件(Condition)、程度(Degree)四个要素来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我们在制定阅读课时教学目标时也可以借鉴。“主体”应该是学习者即学生,在教学目标叙写时应贯穿如一。这一点看似简单,然而结合实际案例做深入分析,就可以发现老师们在表述课时教学目标时行为主体随意转换的情况还是相当普遍的,比如,“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抓住段落特点指导背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表述方式均是以教师作为行为主体的,这一点应该注意改进。“表现”是用以描述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所发生的能够观察、可测量的具体活动行为。常用动词有:能填写、默写、说出、列举、辨认、识别、认读、复述、理解、体会;会比较、指明、判断、解释、评价、使用、背诵等。在描述知识与能力目标时要特别注意使用表现学生外显行为的动词。这样是否达标就容易观察和检测了。比如,能准确认读“植”“已”“经”等15个生词和课文中出现的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语境能读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