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重建文艺学与当下文艺生活的真实联系——文艺学学科合法性危机及其未来葛红兵宋红岭内容提要:文艺学学科面临着重大的危机,主要原因是:学科与当下文艺生活脱节。文艺学的新生必须做好几个转型:告别政治工具主义、伦理道德中心的文艺学,建构市场经济时代,消费政治背景下,针对文化产业化状况的文艺学;二、告别以纸面文学为中心的文艺学,建构网络时代多媒体影视艺术中心的文艺学;三、告别文化民族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文艺学,建构全球化时代普世的文艺学、世界公民的文艺学。关键词:文艺学意识形态当下生活世界主义上篇文艺学面临重大危机。部分学者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拥有一个独立的文艺学学科,学科的指涉对象或者为哲学或者为美学;文艺学在诞生之初就包含了太多的意识形态意味,缺乏学科合法性;部分研究者虽然坚持文艺学“学科”地位,但是认为文艺学学科走到了十字路口上,需要进行整体性反思和转向。①这场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为肇始的讨论,其源头甚至可以延伸到1999年12月由《文学前沿》编辑部主办的“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专题研讨会上“文化研究”正式进入文艺学视野。几年来,学界先后围绕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文艺学合法性、文学的经典化、大众传媒与文学等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在笔者看来,在文学及艺术的生产、传播、接受样式日益市场化、大众化、多元化的当下,文艺学有它存在的广泛基础和价值,但是,它也的确遇到了自己的瓶颈,具体体现在:学科定位的模糊;学科与当下文艺生活的脱节;缺乏学科基本理论和范式的创造性建构。这几个问题是相互影响,结合在一起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点:学科与当下文艺生活的脱节。受到苏联文艺理论的影响,中国文艺学学科创建之初即把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进行系统性的阐释和建构,统摄思想、教材选编、研究指向均带有强调文学阶级性和教化功能为目的的工具论色彩。虽然钱中文先生曾在《文学理论反思与前苏联体系问题》②《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当代文艺学学科已经走出了前苏联体系的阴影,但笔者始终认为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学科建立之初的学理化不足——如把文学理论与艺术学理论合称为文艺学,但是学科的实践又围绕文学理论为中心展开,所以尽管当下文艺学学科的工具论色彩有所弱化,但以文学学中心主义的倾向并没有改观。反思近三十年的文学理论发展史,从“人学论”到“性格组合论”到“向内转”再到“形式主义”文论,以纸面文学为中心的中国文学理论确实日趋丰富和发展,但是另一方面,文艺学研究在文学与社会、文学的生产机制、消费机制、文学与媒介传播的共同体关系方面却乏善可陈。这不能不说文艺学研究过于固守于传统意义的文学研究的结果,不能不说与学科定位模糊有着直接的关系。王晓华先生最近也撰文指出传统文艺学这种文学学中心主义倾向,并且提倡文艺学学科应当回归文学艺术本体,认为“提倡文艺学研究回归文学艺术本体,既是为了实现它作为学科的本有可能性,也是在响应文学艺术作为共生体系的内在要求。”①王晓华《文学学,还是文艺学——对一个基本问题的追问》《探索与争鸣》2006年11期沿着这种思路,如果我们把文学与音乐、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置入相同的艺术场域来考量,应当正视的就不仅仅是文学与艺术学的共生关系,更应当重新审视文学与当下生活的真实关系,应当彻底放弃以某种艺术规范为鹄的的本质思维,开放地面对当下复杂而又丰富的审美生活,创造性地对文艺学的新形态提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