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扁平苔藓
扁平苔藓又名扁平红苔藓,是一种发生于皮肤、粘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未明,其典型皮损为散在或融合性多角形暗红色到暗紫红色丘疹、瘙痒明显。
一、病因
病因不明,目前有以下几种学说:
(一)感染学说:1948年有人认为扁平苔藓可能是螺旋体引起,但未证实,60年代有人认为细菌可能是病因,也有人认为可能是病毒或霉菌感染引起。
(二)精神因素:精神创伤、忧伤、紧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血管舒缩张力降低均可能影响本病的发生。
(三)遗传:有人报道307例扁平苔藓有4例与家族有关。13例大疱型有7例与血统有关,亦有祖孙三代同患扁平苔藓的报告。
(四)药物:许多药物能引起扁平苔藓,常见引起的药物有链霉素、灰黄霉素、氯化喹啉、阿的平、砷剂等。
( 五)身体过敏
(六)慢性疾病:如结核病灶被处理后,扁平苔藓皮损好转或消退。
(七)内分泌异常:甲状腺、肾上腺和脑下垂体功能异常而发病。
(八)与某些系统病有关:如肝脏病、糖尿病等。
(九)酶的异常:皮肤内葡萄糖—6—磷酸酶结构上可能有异常。
二、临床表现
皮损为多角形扁平丘疹,自针头至高粱粒大小不等,自红色紫红淡紫红,扁平光滑如蜡,表面有角质薄膜。陈旧的皮损表面有角化过度,用放大镜观察在成熟的皮疹上有乳白色发光泽的小点及交错的网状条纹,称为魏氏纹(wickham)。丘疹往往是孤立的,有时可融合成片,呈苔藓样,排列呈线状或环状,也可类似银屑病,可以因搔抓引起同形反应。皮损可局限于某些部位,往往对称,如腕屈侧、胫前、前臂、股内侧及臀部,躯干则发生在腰部、颈部、外生殖器、肛门。头面部少见。皮损往往很痒,也有微痒或不痒者。皮损大部分从红青红紫红褐红。
累及头皮者可引起脱发,皮肤萎缩,毛囊损害,似DLE。累及指、趾甲者可引起疼痛,甲母质处肿胀,甲可增厚、变形、萎缩,甲板纵嵴、纵沟、纵裂和逐渐萎缩,累及甲床时可出现翼状胬肉。
粘膜:可先后受累,也可与皮肤同时受累,最多发生在颊粘膜,其次为舌背、上唇、上腭,损害为珍珠色或灰白色点状丘疹,构成网状、花边或环状边沿。舌损害多见舌背前2/3,可见红色乳头,舌背也可见紫红丘疹。
口腔扁平苔藓可分三型:
:损害周围粘膜正常,无症状或稍有不适。
:充血局部敏感或疼痛。
:有刺激性疼痛或自发痛,少数有水疱,下唇、舌和颊粘膜处可发生鳞癌。
分类
(一) 急性泛发性扁平苔藓:往往引起剧烈的难以忍受的瘙痒,在发作期,病人往往有体温升高,周身不适。突然发病,在发作前,可原有1~2处皮损,数月数年后再泛发全身,有时炎症明显。皮损弥漫性红肿,可能有丘疱疹,甚至大疱,损害数月后可自然消退,少数变为慢性。
(二) 慢性局限性扁平苔藓:最为常见,逐渐缓慢发展,数年数月长久不变,或漫漫消退,留下色素沉着。
(三) 肥厚性扁平苔藓:又称疣状扁平苔藓。下肢多发,也可累及上肢伸侧及躯干,为紫红色或青红色斑片,粗看似银屑病,有角栓,去后有点状凹陷。
(四) 带状扁平苔藓:多沿血管和神经分布,剧痒。
(五) 大疱性扁平苔藓:尼氏征(+),夏季易发生,冬季明显角化过度,丘疹为紫红色,可融合成斑块,在斑块、丘疹和正常皮肤上发生水疱和大疱,可有血疱,疱壁厚,损害消退后可遗留萎缩性疤痕,在疤痕上又可发生水疱和大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