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地震后的紧急救护.doc

格式:doc   大小:491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地震后的紧急救护.doc

上传人:vqjyga55 2019/4/23 文件大小:49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地震后的紧急救护.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多,唐山大地震,瞬间造成了当场24万多人震亡,有70余万人受伤,,平均每5个幸存的唐山人中就有一个重伤员。要使这么多的重伤员得到及时急救,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相当惊人,而且当时灾害造成的建筑物已经成了废墟,灾区所有机构瘫痪,卫生人员缺乏等等,因此现场急救、转运伤员的任务之艰巨就可想而知了,正确及时的开展自救互救是非常必要的。一、出血与止血在应急现场救护过程中,必须迅速准确地对出血种类进行判断和做出正确的止血,才能有效地抢救伤员。(一):⑴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呈喷射状。⑵静脉出血:血色暗红,呈缓慢涌流状。⑶毛细血管出血:呈片状渗出,血色鲜红。:白天较容易,夜间则相对困难,应采用一问、二摸、三看的方法:一问:若伤员神志清醒时,可询问其受伤部位;二摸:可用手摸被血液浸湿的衣服,并要注意血迹的温度和粘度。三看:可借用手电光等各种光线,仔细观察伤员身体各部。:注意伤员全身情况的变化,出血多者常有以下特征:⑴皮肤和粘膜呈现苍白色;⑵脉搏细速,四肢发凉;⑶皮肤潮湿,全身衰竭;⑷躁动不安,伴有烦渴;⑸严重者,有时可出现昏迷等。上述变化,多半是因有效循环血量和血内有形成分减少,而导致急性缺血和缺氧所至。(二)。小创口出血,有条件时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局部,再用消毒纱布覆盖创口,绷带或三角巾包扎。无条件时可用冷开水冲洗,再用干净毛巾或其他软质布料覆盖包扎。如果创口较大而出血较多时,要加压包扎止血。包扎的压力应适度,除达到止血而又不影响肢体远端血运为度。。手头一时无包扎材料和止血带时。手指压在出血动脉的近心端的邻近骨头上,阻断血运来源。方法简便,能迅速有效地达到止血目的,缺点是止血不易持久。事先应了解正确的压迫点,才能见效。⑴.头顶部出血:一侧头顶部出血,用食指或拇指压迫同侧耳前方颞浅动脉搏动点(图1)。图1图2⑵颜面部出血:一侧颜面部出血,用食指或拇指压迫同侧面动脉搏动处。面动脉在下颌骨下缘下颌角前方约3cm处(图2)⑶头面部出血:一侧头面部出血,可用拇指或其他四指在颈总动脉搏动处,压向颈椎方向。颈部动脉在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图3)。图3图4⑷肩腋部出血:用食指压迫同侧锁骨窝中部的锁骨下动脉搏动处,将其压向深处的第一肋骨(图4)。⑸前臂出血:用拇指或其余四指压迫上臂内侧肱二头肌内侧沟处的搏动点(图5)。图5图6⑹手部出血:互救时两手拇指分别压迫手胸襟横纹稍上处,内外侧(尺、桡动脉)各有一搏动点(图6)⑺大腿以下出血:自救用双拇指重迭用力压迫大腿上端腹没沟中点稍下方股动脉搏动处(图7)。图7图8⑻足部出血:用两手指或拇指分别压迫足背中部近踝关节处的足背动脉和足跟内侧与内踝之间的胫后动脉(图8)。,用无菌绷带、纱布填入伤口内压紧,外加大块无菌敷料加压包裹(图9~11)。、棉垫、绷带、布类等做成垫子放在伤口的无菌敷料上,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加压包扎(图9~11)。:常用的有橡皮和布制两种。在紧急情况下常选用绷带、布带(衣服扯成条状)、裤带、面巾代替。橡皮止血带止血法:在肢体的恰当部位如股部的中下1/3、上臂的中下1/3,用纱布、棉布或毛巾、衣服等物作为衬垫后再上止血带。用左手的拇指、食指、中摾持止血带的头端,将长的尾端绕肢体一圈后压住头端,再绕肢体一圈,然后用左手食指、中指夹住尾端后,将尾端从止血带下拉过,由另一缘牵出,系成一个活结(图12)。二、包扎包扎伤口是各种外伤中最常用、最重要、最基本的急救技术之一。包扎得法有压迫止血、保护伤口、防止感染、固定骨折和减少疼痛等效果。在紧急情况下,往往手下无消毒药和无菌纱布、绷带等,只好用比较干净的衣服、毛巾、包袱皮、白布等用。在紧急情况下用碘酒、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用生理盐水将伤口中的污物冲洗干净,再用经过高压灭菌的纱布包扎伤口就更理想了。包扎时不能过紧,以防引起疼痛和肿胀;不宜过松,以防脱落。(一):将绷带作环形缠绕,第一圈作环绕稍呈斜形,第二圈应与第一圈重叠,第三圈作环形。环形法通常用于肢体粗细相等部位,如胸、四肢、腹部(图13)。:先作螺旋状缠绕,待到渐粗的地方就每圈把绷带反折一下,盖住前圈的1/3~2/3,由下而上缠绕(图14)用于四肢包扎。:使绷带螺旋向上,每圈应压在前一圈的1/2处(图15)。适用于四肢和躯干等处。:本包扎法是一圈向上,再一圈向下,每圈在正面和前一周相交叉,并压盖前一圈的1/2(图16)。多用肩、髂、膝、髁等处。用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