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儒家思想的辩证唯物观从两千多年前到今天,儒家思想已经深深的扎根于中华名族的文化之中,可以说儒家思想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是指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建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思想体系。从儒学的发展史来看,它基本上可以分成先秦的原始儒家、两汉时期神学化了的儒家和宋明以后融儒释道为一体的新儒家。由于特定社会历史背景的制约,儒学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致思趋向是明显不同的。虽然儒家思想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化与发展,它所蕴含的主要思想依旧是孔子的“任”与“礼”,只是对处于不同社会时期,哲学家们将其改进以适应了同时代的社会需要,不论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还是发扬自己,儒家思想一直为偏离过德政,礼治,人治这三种理念。辩证唯物主义的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在意识形态属性上无疑是对立的,但在人类文化的共同性和继承性上又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的僵化学说,儒学也不尽是封建性糟粕,二者皆包含着具有普遍价值的真理性颗粒,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表现出人类的思想智慧,只不过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超越了前人的现代人类的思想智慧,它包含着近现代科学和哲学的最新成就,故是19-20世纪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原始儒家重视人生和现世,对现象背后的本质往往存而不论,或者认为除可感知的物质世界之外别无本体,这正是儒家哲学既没有生出宗教又没有开出自然科学的原因,但却形成了儒学根深蒂固的无神论和实在论的传统,从而奠定了儒学唯物主义实在论的胚基。现代儒家说本体往往只从宋代新儒学讲起。宋明各大儒中,皆谈心性本体,例如但是朱熹与张载等人的本体论具有明显的二元性倾向,朱熹的二元论表现于现象和本质的非同一,张载的二元论出现了两个本体。仅就心性本体论来说它绝不是一种唯物主义,儒家思想的唯物主义深藏于原始儒学的实在论之中,秦汉以后的一部分儒家从实在论和现象论的层面上对孔子和荀子思想给予了必要的继承和发挥,他们认为现象就是本质,现象和本质在“物”的层面上达到高度统一。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实践性,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代表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全部内容。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主要根据之一就在于其认识论特征是能动的、辩证的和实践的。儒学十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儒家各派几乎一无例外地主张实践,孔子首发其端,经荀子、王充、朱熹等历朝大儒阐发而代代相传,至明末清初,汇成一股“实学”洪流。在欧洲哲学史上,能动性往往与唯心主义相结合,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者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先秦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唐代刘禹锡揭举了“人定胜天”的旗帜,清代王夫之阐述了“能必副其所”的命题,这些都表明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提扬在儒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践方面,“知行”之辩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儒家哲学发展史的始终,宋代朱熹公开宣扬“实学”,明清儒家更是以“实学”为鹄的,一时“实行”、“力行”、“实践”、“践履”等术语遍于新儒学著述的字里行间。如果说,儒学的物质本体论与“物”这一范畴息息相关,那么,儒学的实践认识论则与“事”这一范畴密切相联。“物”揭示了儒学的本体论,“事”昭显了儒学的认识论,“事”和“物”的合一则充分展现了儒学实践本体论的总体特质。儒家哲学相对于其它的哲学体系(如相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