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蒲松龄简介.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蒲松龄简介.doc

上传人:漫山花海 2019/4/24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蒲松龄简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蒲松龄蒲松龄(164O——1715),清代杰出文学家,饮誉世界的优秀短篇小说家。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亦称柳泉居士,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蒲氏自明代初年,世居淄川城东满并庄,后以族姓日蕃,别姓绝少,改名蒲家庄。蒲氏虽非名门望族,但多读书,获科举功名者代不乏人。蒲松龄的父亲名(般+木),幼飞举子业,乡里称博学洽闻,科举不利,弃儒经商,饶有赢馀“称素村”,待经过明清之际的战乱,加以子女较多,食指日繁,家道遂衰落。蒲(般+木)无力延师,躬自教子。蒲松龄天资聪慧,勤于攻读,文思敏捷,深为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考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著名文学家施闰章的奖誉,“文名藉藉诸生间”。然此后屡应乡试不中,他在科举中上挣扎了大半生,直到年逾古稀,方才援例考得一个岁贡生的科名,不数年也就与世长辞。蒲松龄一生位卑家贫。他25岁前后与兄弟析居,只分得几亩薄田和三间农场老屋。他志在博得一第,锐意攻读,喜与同辈研讨制艺,联吟倡酬,无暇顾及家计,子女接连降生,生活就更加艰窘。31岁时,曾应聘南游作幕,到做江苏宝应县令的同乡孙蕙的衙门里帮办文牍。他甚不甘心长期屈沉下僚,只一年便辞幕返家。此后数年,他辗转于本县缙绅之家,或做童蒙师,或代抄文稿,以养家糊口。康熙十八年(1679),他进入本县西铺村毕家坐馆。毕家在明末曾显赫一时,馆东毕际有的父亲自岩官至户部尚书,八叔毕自肃官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入清,毕家虽大不如前,架子却未倒,毕际有曾任南通州知州,现已罢职归田,成为一大乡绅。蒲松龄在毕家一方面是教毕际有的几个孙子读书,一方面是代馆东写札,应酬贺吊往来。蒲松龄诗文俱佳,毕际有一派风雅名士的气度,官主相处十分融洽。在毕家,蒲松龄生活安达,很受馆东的礼遇,有东家丰富的藏书可读,还可以继续写其《聊斋志异》,按期去济南应试。所以,他尽管时有寄人篱下之感,为不得居家躬自教子读书之叹,但也别无更好处境,何况与东家有了友情,乃至感到“居斋信有家庭乐”(《聊斋诗集-赠毕子韦仲》)!如此,他在毕家足足待了3O个年头,7O岁方才撤帐归家,终其余年。蒲松龄困于场屋,怀才不遇,大半生在缙绅人家坐馆,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读书、教书、著书,可谓封建时代一位标准的穷书生。这种身世地位,使他一生徘徊于两个世界之间:一方面,他虽非农家子,但家境贫寒,一度径直是贫穷大众的一员,经受过生活的困苦和科举失意的折磨,也受过催租吏的逼迫、恫吓,没有进入仕途,也就始终未同灾难深重的平民百姓隔绝开来。另一方面,他长期与科举中人交往,特别是进入毕家之后,经常接触当地的缙绅名流、地方官员,赢得他们的青睐,待之以礼,乃至承山东按察使喻成龙慕名相邀,做了一次臬台署中座上客,更为荣幸的是还曾结识了朝廷高官兼诗坛领袖的王士祯,并有20馀年的文字之交。这种处境决定了蒲松龄一生的文学生涯,也是摇摆于传统的雅文学和民间的俗文学之间。他生长于农村,幼年受过乡村农民文化的熏陶,会唱俗曲,也曾自撰新词,只是近世传抄的“聊斋小曲”已不辨真伪。他身为文士,以能文为乡里称道。所写文章多是骈散结合,文采斐然,惜乎多是代人歌哭的应酬文字,只有几篇赋事状物的四六文,才是属于他自己的文学作品,被辞赋史家推为清初辞赋之能手。他也曾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