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正月23
过大年,一般要延续二十多天的,在这段日子里,大家尽可以热闹一番,也跟着讲究一番,直到正月二十三“燎疳”后,才算过完了年。 
每年正月二十三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家门前点上一堆火,大人小孩都要围着火堆转圈,祈祷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燎干!”这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歌谣。
每当正月二十三的夜幕来临,人们都欢欣雀跃地跑出家门,走进小巷,涌上街头,在一堆堆熊熊大火中来回跳跃,以此期盼一年顺心如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燎干”,这代代传承的古老民俗,包含了太多的美好愿望。
又是一个正月二十三,带着亲友一起在熊熊燃烧的大火中,舒展豪情,重温天真烂漫的童年情怀!在熊熊燃烧的大火中,感受古老民俗对心底的震撼!
大年初一
除夕夜的庆典工作,实际上这天的午前就开始了。供桌上燃起香烛,肃穆庄严的气氛随之而起。20多天的准备工作,大多半是为除夕夜的庆典而操劳的。大年三十儿的主要内容有: 
佛堂上供、置天地桌、祭祖也是除夕夜的内容之一、吃团圆饭是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内容,守岁之风俗早在晋代就十分盛行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
家庭团拜是接神后的第一件大事。先给祖宗神像叩头拜年,然后依长幼叩头。此后长辈照例要给冲龄晚辈们"压岁钱"。
"大年初一",家庭中团拜之后,男子在这一天的主要任务是出外拜年。年三十道别时候要说明年见,该还的债要还掉,实在还不出要打招呼(所谓债不过年)
小孩要给红包,长辈要送些礼(酒之类)不过好象都是提前做的.
年初一见面要说新年好,还有就是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远方的好友就打个电话问问好,联络联络感情.
基本上就这样,禁忌就是不吉利的话,还有年初一不能干杂活,垃圾之类都不能倒,墙上的灰尘之类要么年前清,(偶们这里的说法,也许和你们有点不同哦)
对了,偶是苏州这边的.(偶是乡下人)
正月初五吃粉汤饺子哦
年初六送穷鬼
农历正月初六,又称为“马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正月初六马日: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
初六是马日,古称挹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所以称为“挹肥”(但现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卫浴设备,故已无此俗)。这一天也表示旧时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广州民间流传的农历新年习俗歌当中提到“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正所谓大年初六求顺扔穷鬼。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又称"穷子"。[1]
编辑本段穷鬼
那么,穷神倒底是谁呢?
唐代文学家李邕《金谷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