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docx

格式:docx   大小:30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docx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4/25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卜师霞摘要忠恕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对其内涵的界定有所分歧。本文从训诂文献出发,认为“忠”“恕”是在“克己”上统一起来的实现“仁”的心理换位原则。对于“忠”“恕”的关系,本文认为“忠”“恕”并非是积极和消极的并列关系,也并非是“因忠而恕”的因果关系,相反,“恕”在外延上涵盖“忠”,应该是“忠”的心理前提。关键词孔子忠恕心理原则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27(2007)05-0004-05 作者:卜师霞,女,1974年生,吉林梨树人,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训诂文字学。北京 100875“仁”在孔子的思想中是一种终极的追求。《论语》中“仁”字共出现109次,其中105次都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用法①。涉及“仁”的定义13条,均见于师徒之间的问答,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孔子对“仁”的阐述都是不同的。但《论语》中却指出了“仁之方”为“忠恕”。《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中进一步阐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足见“忠恕”是孔子道德思想中被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准则。一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怎样解释才更符合《论语》的精神,接近“忠恕”的本质内涵?历代学者对“忠恕”的阐释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如下几类:第一类是将“忠恕”作为实现“仁”的两种方法,但对于“忠”与“恕”之间并未作更多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1页。分析。例如《礼记·中庸》:“忠恕违道不远。”唐代孔颖达正义云:“忠者,内尽于心。恕者,外不欺物。”又云:“言身行忠恕,则去道不远也”。第二类是宋代学者提出的“体用”之说。《朱子语类》卷二十七对“忠恕”进行了详尽阐释,认为“忠恕只是一件事,不可作两个看”。又云:“忠是本根,恕是枝叶。非是别有枝叶,乃是本根中发出枝叶,枝叶即是本根。”又云:“忠只是一个忠,做出百千万个恕来。”又云:“方忠时,未见得恕;及至恕时,忠行乎其间。`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诸人',非忠不能也。故曰:`无忠,做恕不出来'。”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陈子的话,即“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在这里,朱熹认为“忠恕”是表示主从关系的一个概念,由于有内心的“忠”,才有行动上的“恕”。第三类为现代一些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忠”“恕”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仁”的实践。但是“忠”是从积极的角度阐发的,而“恕”则是从消极的角度阐释的。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所谓忠也。`因己之不欲,推以知人之不欲',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所谓恕也。”①“孔子自己曾给`恕'下了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消极面。另一面是积极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②二为了更清晰地说明“忠恕”思想的内涵,本文试图从“忠恕”的词义发展入手,通过对文献中用例的总结和分析,利用传统的训诂学和文献学方法来阐发其意义,对以上几种观点进行考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首先来看看训诂材料中所保存的“忠”和“恕”的训释。《说文》对“忠”的解释是:“敬也,从心,中声。”典籍中常以“中心”“尽心”作训释。《吕氏春秋·孝行》:“事君不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