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互助高铁新区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5、古诗两首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默写古诗。
,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过程与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领略诗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准备
课件字词卡片
导学案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互动活动
修改与补充
第一课时(题西林壁)
一、导入(由介绍诗人入手)
教师:以前同学们都学过哪些故事?能背给大家听听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 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教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3、出示练习1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在远处_______, 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指名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2)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4、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2)出示练习2(悟出的道理)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 小结。
第二课时(游山西村)
一、谈话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二)解诗题,知作者。
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交流陆游的资料。)
(二)抓字眼,明诗意。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莫笑农家腊酒浑”不要笑话农家腊月的酒都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山重水复疑无路”山重水复真好象已无路可走。
“柳岸花明又一村”柳岸花明处又冒
出了一个村庄。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四、感悟写法: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
五、巩固练习、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游山西村〉〉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板
书
设
计
平安县第三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6、爬山虎的脚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