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宣传展示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为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长铃2009年10月12日
一、导言
(一)提出问题
1、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保护工作)
2、为什么要保护?(意义——民族、人类)
3、保护什么?(对象→文化生态)
4、谁来保护?(主体——工作者→全民参与)
5、怎么保护?(方式,方法)
6、保护成什么样?(阶段成果,期待的目标)
(二)关键词:“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口头传统及其表现形式,包括作为载体的语言;
表演艺术;
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
传统手工艺。
《公约》中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
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
宣传、弘扬、承传、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及其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特定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精神和情感、特有的思维方式、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是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一个民族深层文化基因的改变,必然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以及民族特征的弱化甚至消亡。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
技艺大展系列活动缘起
背景之一: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和保护工作意义的认识的不同,评价自然相异。
背景之二:2009年之前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概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就是主要的,但问题确实是存在,要正确看待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炙热之后需要冷思考,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科学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传统的,又是当代的,是活在当代的传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使它们进入博物馆,而是采取注入存续活力、融入当代社会生活、等方式,使之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未来社会之发展承传、延续优秀文化基因和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保护工作面对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好的要使之更好;存续状态不是很好的,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善之;有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因为受外力影响可能出现窒息甚至暂时的死亡,或濒临灭绝或已经消失,也要通过恰当的方式,修复之,为之注入与当代社会相融合的内在活力,使之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