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按”梁启超先生说过:“若无国防,则国难屡起,民将不得安其业”由此可见国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回顾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孱弱,衰败和屈辱的历史。1840年,英国人用炮舰打开了清朝紧锁的国门,开始对中国进行入侵。1842年,战败的清朝政府被迫在英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落后就要挨打”的血泪史并没有让清政府警醒,于是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接踵而至。曾经万国来朝的“康乾盛世”成了统治者安慰自己的偏方。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有过声威远播,天下归附的武备;有过引而不发,强虏驻足的宁静;有过遍体创伤,不堪回首的屈辱;也有过抗敌卫国,坚守气节的巨大胜利。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传统兵学受到西方军事思想的严重冲击。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标志着变革传统军事思想的开端。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在“器利兵精”和“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的思想指导下,开始兴办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引进仿造西式的枪炮,战舰,编练军队。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虽最后归于失败,但国防建设思想,作战指导思想和作战方式却向近代化迈进了一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提出以党治军,军队和国民相结合,进而成为群众的武力的建军方针,并在军队中建立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在建军思想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从1927年到1949年,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引进西方和日本的一些军事技术,体制编制和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又按其所需承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并与法西斯的军事思想惨杂混用,从而形成其军事思想的政治特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有一个从十分严峻复杂到相对和平安定的演变过程,我国政府始终坚定不移地努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利益。由“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到“两个拳头打人”,再到“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等方针的变化就是我国政府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积极采取的有效的对外政策。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外部特别是周边一些仍然充满变数。在“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与周边国家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日益深化,合作形式更加多样,共同利益逐步扩大,我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西方鼓吹的所谓“中国威胁”论不绝于耳,中国周边一些国家也怀有十分复杂的心态并作出了不同的反应。美国一再鼓吹所谓的“中国威胁”。在美国公布的《防务评估报告》中,多次明确提到中国军事发展对美国未来的威胁。与此同时,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战略重心东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进一步加强。通过一系列的举动加强与其盟友的关系,以多种方式对抗和牵制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朝鲜半岛一直维持着人为的分裂和南北对峙局面。中国是朝鲜半岛的近邻。维护半岛局势稳定和南北关系和平发展,努力维护半岛无核地位,反对朝鲜核扩散,是中国的重大利益和关系所在。中日之间也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一是日本当局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拒绝承担战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