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研究课题批准文号:甘教规办[2005]07号。《中学生物实验的拓展与研究》实验报告课题负责人:张宝元课题组成员:靳卫东刘宗巨王娟娟张斌王春林唐玉梅2008年9月成果简介:经过对“中学生物实验的拓展与研究”的开展,探索出了一些适合本地特色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实验教学的可行方法,我们在2007级学生的生物实验教学中进一步应用,使这一课题研究成果得到再一次的检验。总结出一些成功实验教学经验。这些经验将直接指导我校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同时我们也力求和兄弟学校进行交流,使之得到进一步完善。撰写了一些关于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文,9篇论文获得由教科所等部门组织的教育教学评比一、二、三等奖,有6篇论文发表于《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物学》、《科学教育》等期刊。整理出了一册关于高中实验改进和拓展教学的校本教材读本,我们拟在本课题经上级主管部门鉴定之后,再进行必要的完善和修改,作为嘉峪关市第一中学校本教材《中学实验教学的改进与拓展》在我校使用,这将填补我校生物校本教材的空白研究背景:随着新一轮高中生物新教材的进一步实施,课题组成员在总结新、旧版教材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从课题研究的背景,到课题研究的意义进行了充分地论证,大家一致认为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申报的时机已经成熟。非常荣幸的是2005年10月,经省课题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本课题被列为甘肃省基础教育专项课题,因此接到“立项通知”后,课题组立即完成了,〈开题报告〉,及时上报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至此课题研究走上了一条规范的道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实验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要求,本课题的研究分三个阶段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大力借鉴了将要在全省推广实施的新一轮教材以及国外教材的先进经验。本实验报告主要着眼于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实施步骤以及课外科技活动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实施步骤:课题负责人长期在中学生物教学一线从事教学工作,致力于中学生物教学探索与研究工作,具有深厚的生物学知识功底和较强的教育、教研研究水平,近几年有多篇研究报告和论文获奖、交流和发表。有能力组织课题组各成员积极开展本课题研究工作。结合课题组成员的具体教学,按照教学周期分为三个阶段。课题研究成果: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成果(2005年6月——2006年7月)中学生物学的实验特点是:大多数实验材料需要自己采集,培养,选定。许多实验由于实验材料选择不当而告失败,在众多的实验材料中,筛选出适合中学生物学实验的最佳材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这就需要在实验中去发现,本阶段主要侧重于对实验材料的探索与研究。在此期间使用大量的实验材料做了“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酶的活性测定”、“三大营养物质的鉴定”等实验,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对光合作用的若干探究”在2005年嘉峪关市科技创新评比中荣获三等奖。“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在2005年9月甘肃省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靳卫东老师撰写的论文“对高中生物必修教材部分实验的改进”在2005年9月甘肃省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动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技术实践”在2005年嘉峪关市科技创新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唐玉梅老师辅导的学生论文“探究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在2006年9甘肃省科技创新大赛评比中获一等奖。除此而外,还有多篇论文校内、全市进行了推广和交流,对推动全市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迈上新台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阶段的课题研究成果(2006年8月——2008年1月)好的实验效果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做实验之前,老师就应该反复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事先有所预见,这样,指导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各个学校的实验条件各不相同,可以因地制宜,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对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作适当的改进和提高,以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侧重于对实验方法和步骤的探索与研究。不断积累实验经验,丰富指导和驾御课堂实验教学的能力。此期间做的实验主要有“减数分裂”、“DNA分子的提取与鉴定”、“水中微生物的观察”、“植物组织中淀粉粒的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渗透压测定”等实验。在此过程中拍摄了大量的显微照片,同时有多篇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发表或获奖。“日本高中生物教材介绍”发表于《中学生物教学》。“浸制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在2006年12月甘肃省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