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题西林壁.doc

格式:doc   大小:3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题西林壁.doc

上传人:一花一世 2019/4/30 文件大小: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题西林壁.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题西林壁姓名:桂巍单位: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区上清中心小学联系电话:**********邮编;335005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默写古诗。,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页,齐读古诗《题西林壁》。(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二)抓字眼,,思考:    作者是站在同一个地方观察庐山的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师生共同明确:   从“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可以看出诗人的观察角度不同,每到一处都仔细欣赏。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大家都懂,可是谁能明白这种现象呢?请大家张开手,从正面和侧面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照做并说看法,师相应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