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太和县庙会、古会一览表.doc

格式:doc   大小:102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太和县庙会、古会一览表.doc

上传人:bdjigr52 2019/4/30 文件大小:10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太和县庙会、古会一览表.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集市的演变与分布太和人烟稠密,集市星罗棋布。民国E才期,全县共有农村集市82个。比较兴隆的有旧县、原墙、税子铺、界首、光武、李兴、倪邱、双浮等。这些集市的起始时间,已无法查寻,见诸史籍的,原墙为汉镇(古细阳遗址),斤沟、旧县、税子铺等为唐宋时镇。抗日战争时期,太和没有沦陷,境内大部分集镇(一部分在黄泛区)曾出现短暂的畸形繁荣。特别是界首镇,一时万商云集,成为当时皖北第一商业重镇。解放后,行政区划有所调整,界首独立成市,淝河镇划入毫县。1951年,阜阳县所属之苗集(又名淝河镇)、长春、二郎、宫集等集市划归太和。1953年界首市改县,将太和之光武、芦村、枣林、大黄、邴集、马集、亮集等集市划入界首。至1953年底,全县共有集市78个,其中商业户200户以上的2个,100户以上的5个,50户以上的11个,20户以上的50个,过路店10个。太和农村集市两日一逢集,有的逢单日,有的逢双日,,仅旧县、高湾两集是早晨逢集,俗称“露水集”。1950年至1956年,由于政府推行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发展。加之政府大力组织物资交流,一般集市贸易较解放前兴旺。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1962年市场开放后,有的恢复,也有新兴起的,全县集市贸易额逐步增加,,。1964年起,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打击投机倒把,把农村集市视为资本主义活动的场地,有些刚恢复和新兴的集市又被取消。如1965年太和县人民委员会行文,勒令新兴的淝南集(淝河口桥南)停止逢集,当时全县农村集市由83个下降到56个。“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对集市贸易进一步限制,交易范围越来越小,个体商贩,不论有无执照,一律取缔。“集日改革”,不准社员赶集。但****惯难改,民意难违,许多集市出现集里不逢集外逢,中午不逢早上逢,。有关方面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是把集市搞得半死不活罢了。,原来已经冷落荒芜的集市很快恢复旧貌,并重新兴起20个集市和1个专业市场-皮条孙尼龙绳市场。截止到1993年底,,较1965年增长近24倍。庙会与古会太和县庙会与古会,历史悠久,在全县分布很广,其中有求神拜佛、烧香还愿的迷信活动,但主要是一种大型物资交流活动。逢会期问,聚集人数之多,上市商品之丰,贸易数额之大,是平时集日所不能比拟的。如民国前期的太和城陛庙会,会期7天,每天赶会人数达5万多人,日交易额3万多元,皆为平时的30倍。又如县北黑虎庙、张阁、。(农历)逢到二月初一,山东河北客商都赶来交易,故当地谚语有:“初一会到十五,十五会到初一,日进斗金,一年一个龙驹”。意思是会期长,交易大,而且每年有一匹宝马上市,谁有好运就能买到这匹千里马。民国后期,,许多庙会的规模大大缩小。一部分庙会自行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