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语》参考释义一、背诵:1、2、3、13、15、17、22、26、27、31、34、35、37、38、421、“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释义: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立就是通过十五年的学习与历练,做人处事的道理应该定型了,人生的道路基本确定了;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迷惑,这属于形而下的范畴;五十岁能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畅,内心平静,但这种平静并不是死水一潭,而是内心活泼,能明辨是非的学问;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也不会越出规矩。2、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释义:韶指舜时候的音乐,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个月都尝不出肉的滋味,说:“想不到韶乐的美竟达到如此境界呀!”孔子在听到这么美妙的音乐后,心境之宁静,思想之专一,吃饭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吃饭,欣赏韶乐到了忘我的境界。孔子感叹,上古时代音乐的境界,有我们意想不到的高明。3、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释义:尽美:指其音调、舞蹈阵容等,这是外在形式;尽善:指其蕴含的意义,这是音乐舞蹈的内涵;韶是舜乐,代表哪个时代、国家民族时代文化精神,他真善美都在其中了;4、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八佾)释义:语:告;太师:乐官名;翕:合;翕如:钟声起来,听的人翕然振奋;纯:和谐;器声人声,互相应和,纯一不杂;皦:明白;纯和中各种音节能分辨明晰;绎:连续;一片乐声,前起后继,络绎不绝;以成:一套乐声就在此过程中完成。5、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颜渊)释义:齐景公向孔子问治国之道,孔子答道:“君要行君道,臣要行臣道,父要行父道,子要行子道。”孔子说:“说得好呀!如果君不行君道,臣不行臣道,父不行父道,子不行子道,尽管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6、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微子)释义:齐景公讲到怎样对待孔子时说:“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于是,孔子就离开了齐国。7、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也,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阳货)释义:归同馈,赠送;豚:小猪。当时的礼节,大夫赠送礼物给士,如果受赠者不是当面接受,就应该回拜,阳货送小猪给孔子,就是希望孔子去拜见他;时同伺,等候;亡同无,就是等他不在的时候去拜访他;涂同途;亟:屡次;8、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微子)释义:归:同馈。鲁国送了一批歌姬舞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问朝政。孔子一看这情形,知道齐国这一手很厉害,鲁国的前途没了,孔子马上出国了。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然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