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四章文化心理结构分析
巴登尼玛
第一节关于文化心理结构
文化
文化心理结构
文化心理结构分类
表层结构
中层结构
深层结构
(1 )表层结构
特定时代文化中的非理性的感性色彩较为强烈的某种意向、时尚或趣味的层面,其主要构成要素表现为道德风尚、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等。它的核心是现实社会心理,即生活于某社会现实中的每个成员因为受相同文化的熏陶而形成的共同的心理。
(2)中层结构
指文化心理中的理性的或感觉得到的并经过加工而成的积淀的层面。
主要是经济、政治、道德、艺术、宗教、哲学诸方面的观念因素。
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第二,特定社会的亚文化观念。第三,行将变革时期的支配社会一般风尚的思想观念或代表最近的未来的思想观念。
(3)深层结构
指文化心理精神本质的层面,它作为比较固定、持久的本质内涵弥散固着于文化心理的各个层面之中。
人类心灵深处包含的五对永恒的矛盾——入世的与出世的(或现实的与理想的)、情感的与理性的、个体的与种类的、理智的与直觉的、历史的与伦理的矛盾
文化心理结构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文化心理结构由许多相互关联而又相互作用的单元、要素组成多层次的结构。对应于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次形成三个单元:社会心理、思想观念和精神本质。
众多要素形成系统,演变为有机的整体,文化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质料,由相应确定起来的法则与行为规范来支配,在主体的认知活动中发挥其整体效能。
(2) 转换性
文化心理结构以同化和顺应两种形态使其结构既保持整体关系的守恒性,又不断发生各种可逆性转换。
“同化”是一个纯心理学的概念,指主体的人按照自己的认知动作图式去改变作为客体的一切事物并形成认识,也就是把与自己发生关系的事物(包括所有的信息)的有关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来,使这些知识内容成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一部分。
“顺应”是指,由于旧的认知结构(知识与认识、思维、情感、意识、观念、性格、能力等的结构)不能再同化客体及其新知识、经验时,作为主体的人的认知结构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产生新的结构图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水平的同化,以便能动地适应现实环境的心理变化情况,但这种情况会引起很痛苦的心理体验。
(3)自我调节功能
文化心理结构的整体系统功能与转换守恒功能只有在自我调节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自我调节是生命有机体活动的最一般特性,是有机体和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基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