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05洋务运动中的洋学堂.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05洋务运动中的洋学堂.doc

上传人:雾里行舟 2019/5/1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05洋务运动中的洋学堂.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薀洋务运动中的洋学堂螇洋务运动又名自强新政或同光新政。它在军事上,以“自强”为目标,仿效西方建立新式军事工业,创办海军,装备、编练新式陆军。在经济上,以“求富”为目标,建立以官办和官督商办为主要形式的新式民用企业,“稍分洋商之利”。在文化教育上,建立新式学堂,学****西方语言、科技、军事,派遣留学生。文化教育是洋务新政中与军事、经济同等重要的内容。芆“认识外国文字,通解外国言语”,以应外交需要,这是清政府兴办第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的最初动机。洋务教育由通解西语发端,根本原因是当时亟需翻译人才,是受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语人才匮乏的刺激。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咸丰皇帝逃往热河,临行前把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訢留在北京议和。奕訢令先期被俘的英国参赞巴夏礼致信联军统帅联系,巴夏里遵嘱草成中文书信一封,但在信的末尾写了几行英文。当时朝中文武无一人认识英文,不知所写何意,不敢立即发送。后听说天津有一叫黄惠廉的广东人识得英文,于是急忙请黄惠廉来京。黄到京后一看,几行英文不过是巴夏礼的英文签名及年月日。巴夏礼的这次不大不小的玩笑深深地刺激了奕訢。和议成后,痛定思痛,他立即与桂良、文祥联名上奏,要求开办外语学校。奕訢在奏折中沉痛地说:“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膃奕訢等人奏折,《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2679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1862年7月,同文馆正式上课。同文馆的创办是中国近百年来教育现代化的开端。羈同文馆创办之初,只有英文馆,1863年添设法文馆并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设立的俄罗斯文馆归并进来。1867年添设天文馆和算学馆。1871年添设德文馆,1873年附设印刷所,所中有手摇印刷机7台,并备有中文活字和罗马体活字。1876年建立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化学实验室和博物馆。同年,制定“八年课程计划”,学生不仅要学西语,而且要兼****数学、物理、化学、天文、航海、测算、万国公法、政治学、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等。八年课程计划的公布在同文馆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同文馆从过去单纯的外语学校变成以外语为主、兼****多门西学的综合性学校。1888年添设格致馆和翻译处,并建立天文台和物理实验室。1897年添设东文馆,学****日文。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历时四十年,至此结束。薆在同文馆的发展史上,震动最大、引起非议最多的是天文、算学馆的设立。同文馆创办之初,因系学****外国语言文字且有康熙朝设立俄罗斯文馆的先例,并未引起多大反响。在倡办洋务的过程中,奕訢等人认识到“制造机器、火器,必须讲求天文、算学”芆奕訢等人奏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44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鉴于当时中国相关人才乏绝的实际状况,奕訢上书同治帝,请求在同文馆中添设天文、算学馆,招考“满、汉举人,恩、拔、副、岁、优贡生”,以及科举出身“五品下京外各官”入馆学****奕訢等人的主张先后受到了掌山东道监察御使张盛藻和同治帝的师傅倭仁等人的竭力反对。他们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艺。”薄倭仁奏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9页。“今以诵****诗书者而奉夷为师,其志行已可概见,无论所学必不能精,即使能精,又安望其存心正大,尽力报国乎?”蚀倭仁奏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12页。面对倭仁等人的责难,奕訢等人据理反驳。他们认为“夫天下之耻,莫耻于不若人”蕿奕訢等人奏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45页。。处于列国并争的今日世界,只有“采西学,制洋器”,“谋自强”,中国才能自立于世界。倭仁等人“仅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以为“可折冲樽俎,足以制敌之命,臣等实未敢信”莅奕訢等人奏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11页。。在奕訢等人的反击和朝廷的支持下,天文、算学馆得以设立,倭仁等“涕泪滂沱”而退。蚁围绕天文、算学馆的争论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第一次争论。在这场论辩中,奕訢等人取得了胜利,但这一胜利相当有限。当时北京***和知识界议论纷纷,不少人赞同倭仁等人的观点。据翁同和的日记记载,当时“京师口语藉藉,或粘纸于前门以俚语笑骂: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云云。或作对句:‘未同而言,斯文将丧’;又曰:‘孔门弟子,鬼谷先生。’”莂《翁同龢日记》第一册第521页,中华书局1989年版。在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倭仁等人的攻讦下,同文馆报名处门可罗雀,“或一省中并无一二人愿投考者,或一省中仅有一二人愿投考者,一有其人,遂为同乡、同列之所不齿”莈于凌辰奏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16页。。半年之中报考同文馆的共有98人,这些人当中无一人是科举正途出身,至临考时又有二十多人弃考,仅72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