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膀我国古代的对联文化薀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袁法军蚆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人们很容易想起宋代文学家、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写的脍炙人口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声中送走旧的一年,和煦的春风送暖,人们按过年的风俗习惯喝着屠苏草泡的酒。初升的太阳照亮大地,千家万户挂上新的桃符。这是一幅多么喜气洋洋的景象啊!膄过年悬挂桃符,是上古形成的风俗。那时生产力水平很低,人就很封建,传说恶鬼外出作祟时都必须从桃树下通过,都受神荼、郁垒二神管制。因此,人们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的神像或写上他们的名字,制成桃符,挂在门上,就能驱鬼避邪。后来逐渐演变,人们在桃符上写上一些吉祥纳福话,由此便产生了春联。公元934年至938年间,后蜀国君孟昶每年春节前夕都要令翰林大学士作词书写桃符。有一次大学士辛寅逊题写的桃符,孟昶觉得词“欠工”,便亲自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为后人公认的第一幅春联。艿其实,春联只是对联的一种。对联的起源,应该追溯到更远的古代。对联是对仗工整的语言。在先秦典籍中,就有不少对句,如“决九川,距四海”、“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诲尔谆谆,听我藐藐”、“既来之,则安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等等。魏晋以来,文章由散文发展为骈文,诗歌由古诗发展为律诗,都发展了对句,为后来对联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对偶句单独使用,能够切事切物,切景切情,便是对联。据《楹联丛话》所载,唐代钱塘人李氏就书了“林间扫叶安棋局,岩下分泉递水杯”一联于书斋。五代十国时吴越龙华寺僧人题“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一联于碧波亭。这两联都早于孟昶所书的春联。肀我国曾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关于对联的故事:(1)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可是,对联刚贴上就被人家给“盗”回家了,连续写了几付都是这样。王羲之灵机一动,写了“祸不单行,福无双至”一联张贴于家门口,来者见此对联不吉祥,便悻悻而去。第二天大年初一一早,王羲之提笔在春联上添了几个字,将对联变成了“祸不单行昨夜行,福无双至今朝至”,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拍掌称妙,都为王羲之的妙笔生辉所折服。(2)清代,有个大贪官李知县,新春佳节在衙门贴出一对联,自我标榜清廉,联曰:爱民若子;执法如山。百姓见了非常气愤,一人将此联续为: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如山乎。莇对联植根于我国古典文学,但比诗词曲更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对联这一文学样式广为流传,普遍应用,对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明太祖朱元璋见都金陵后,曾传旨百姓每年春节都要贴春联,他本人还微服出巡,观看对联。清代每有大庆盛典,群成都必须奉诏应制对联。明清两代,对联发展到了成熟阶段,除了过年贴春联外,还有贴在柱子上的楹联,贴在客厅、书斋的厅联、堂联,井栏上的井联,镌刻在桥上的桥联,刻凿在崖石上的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