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概念论哲学知识问题和道德问题是他的哲学中的核心问题---“教学什么”问题上,他认为只有通晓与人类有关的事情的人才是高尚的,否则就完全可以说是不如奴隶。“德性即是知识”,知识就是对道德的永恒不变的一般概念的认识。---“怎样教学”是产婆术,即要像产婆催育新生命那样激发儿童学习真知。柏拉图:理念论(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的感觉世界是运动变化,不具有实在性,所以它不是哲学思考和真正知识的对象。只有永恒的、不动的东西才能成为知识的对象和内容,这即是可知世界或理念世界。在“教学什么”的问题,其回答是“开始教育,应是先教音乐(包括故事)后教体育,”且“特别注重对故事材料进行选择”;而在“怎样教学”问题上,“重视给儿童讲故事”,认为讲故事是进行道德、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国是第一个提出要精选教材的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任何事物都是形式(物体的普遍性)与质料(物体的特殊内容)的统一体”的观点,认为“形式”富于“质料”之中。灵魂可以分成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智灵魂三部分,相对应的,教学的内容就是体育、德育和智育。受其老师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幼儿多听神话故事是很有必要的,但要慎重选择故事材料。建立繁荣时期的哲学基础夸美纽斯:感觉论提出感觉是认识的第一步,---在《大教学论》中,他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基本主张出发,阐述了他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体系。洛克:唯物主义经验论他依据知识来源于经验,感觉是认识的源泉等观点,继亚里士多德之后再次提出并论证了著名的“白板”说。---在“怎样教学”问题上,他提倡在体育中加强身体锻炼,反对在德育中进行体罚;---在“教学什么”问题上主张智育中学习“商用”的,赫尔巴特:认为宇宙是由无数绝对的“实在”(精神实体)构成的,这些“实在”是人们所不能认识的。---他把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的所有知识称为观念,认为知识是在观念中,摹写在它面前的东西。杜威:经验自然主义哲学强调经验课程对“问题解决的人”的价值,反对书本知识的接受性教学,---“从做中学”成为他的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原则。布鲁纳:结构主义--传授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重视早期教育,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教学方法上倡导“发现法”--强调“直觉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哈贝马斯:批判理论他认为,兴趣是认识过程的不可分割的要素,贯串于整个认识过程---他认为存在三种认识的兴趣;一是与“经验-分析”知识类相联系的“技术控制”的兴趣;二是与“历史-解释”知识类型相联系的“理解意义”的兴趣;三是与“批判或自我反省”知识类型相联系的“自由解放”的兴趣。威廉姆·多尔(Doll,W)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与课程多尔主要是从课程目标与学习经验的脱节入手来评价泰勒原理的。从构造主义及经验主义的认识观点出发,吸收自然科学中不确定性原理、非线性观点、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等,为其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勾划了大致轮廓。多尔把他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richness)、循环性(recursion)、关联性(recursion)以及严肃性(rigor)。对哲学基础的认识哲学为课程与教学论提供了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为课程与教学论提供了认识的方法论体系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总是与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内在的联系和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