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曾国藩传读后感.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曾国藩传读后感.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9/5/4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曾国藩传读后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在曾国藩身上有许许多多的亮点,我认为他在“求学”、“修身”、“克己”三方面的所为非常值得世人学习。首先,说说曾国藩的“求学”。可以这么说,曾国藩这个人一生只做了二件事:一是读书,通过读书考取功名,通过读书修身养性;二是创办团练、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从小就“一心只读圣贤书,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求得功名,光耀门楣。这和他的家庭出身有关。他家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曾子的后人,祖祖辈辈都是半耕半读,有书读天赋的小孩从小就让他以读书为业,目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会读书的就务农,以供养全家。因此,在曾国藩还是孩提时,就背负起“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重任,每天天不亮他就会被父亲摇醒,闭着眼睛背书;晚上就由爷爷陪着挑灯夜读。让人佩服的是,当他三次参加院试而不中后,他没有消沉,而是为自己改名“涤生”,意思是:洗涤自己、重获新生;还立志“不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后,才娶妻。更可贵的是,他中进士、点翰林(相当于现在进入部委级公务员行列)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读书。他拜唐鉴为师,研读程朱理学,开始钻研考据学,同时还注重诗词歌赋的写作,不断地弥补自己学识的缺陷,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终于以渊博的知识闻名整个翰林院。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太平天国,曾国藩肯定会成中国最后一位理学大师,会和朱熹、王阳明一样以理学宗师流芳百世,可惜太平天时大家都忙于业务工作,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几乎没有,一听说单位布置调研文章撰写,常常是心里发慌或干脆上网“借鉴”。因此,曾国藩那种“以拥有渊博知识为荣”的价值观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第二,说说他的“修身”。曾国藩进入翰林院后,并不急于追求高-官厚禄,而是心怀“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的宏愿,拜倭仁为师(倭仁是清朝非常有名的一位苦行僧),开始“正心”、“修身”。他天天写日记,晚上临睡前,把一天来所为的事,不分大小逐一记下来,然后问一问自己,今天所作的哪些符合正人君子的行径?哪些不符合正人君子的要求?同时还把自己每天点滴的进步向老师作汇报,严厉地批判自己,解剖自己。“天天写日记解剖自己”这一习惯曾国藩一直保持到临死前的一晚。正是他对自己近似苛刻的检点,完善了他的人格,塑造了“曾国藩人格”魅力。他不仅以知识渊博闻名翰林院,还以品行端正闻名翰林院。连他的政治对手,在咸丰帝登基后,肃清他恩师穆章阿结党时,都帮他说话,说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这就是人格的魅力!曾国藩二十八岁中进士、点翰林,至三十七岁官至二品,一步步地从翰林院的七品芝麻官升至二品大臣,正是基于他的渊博的知识、端正的品行。最后,讲讲他的“克己”。克己,也就是自律。曾国藩这个人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他对自己和家人的要求都很高。曾国藩在京官至二品时,总被人戏称为“一品”大人,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给自己规定每餐只吃一个荤菜。二品大臣,相当于现在的部级官员,听听现在同级别的官员――中石油前掌门人陈同海的豪言,你不难发现,曾国藩能坚持这么做有多不易?还有一个就是他的家书。去过书店,翻过“曾国藩家书集”的人不难发现:曾国藩官当得越大,家书中对家人的要求是越高,尤其是在他组建湘军拥兵后。在物欲横流、各种诱-惑多如过江之鲫的当今社会,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曾国藩的“修身”、曾国藩的“克己”。读一本书,不一定会改变你什么,但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