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浅谈对联的妙用.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对联的妙用.doc

上传人:xunlai783 2019/5/4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对联的妙用.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余志韬对联又名楹联,俗称对子,是由两个相对的句子组成,即由两个(以长联来说则是两组)形式相对,意义相关的偶句所组成。它是修辞手法中对倡方式的灵活运用与普及推广,是具有汉语传统特色的通俗文体,是中华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就提到了自己学“对字课”的情景。“对字课”中若学生能对出一副较好的对子,就表明他的汉语功底差不多。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内容涉及很少,许多老师甚至对对联知识了解很少,讲词语的词性、感**彩等只能凭借一些枯燥的例句。如果能借助对联的形式及其中包括的内容故事来讲,那效果就大不一样。而且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瑰宝,我们更不能使其在我们手中失去光彩。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对联这一形式来加强教学,很有必要。也许有人认为没有必要。那是因为他对对联的知识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下对联的历史。相传,对联始于五代后蜀国君孟昶之手。孟昶一次在大年除夕之夜自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句子,并把它贴在自家的门柱上。这就是春联的嚆矢。但对联语言由来已久,在古籍中屡见不鲜。如《诗·邶风·柏舟》中就有:“觏闵既多,受辱不少。”又如《后汉书·孔融传》中载孔融宾客盈门,自谓:“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文心雕龙·丽辞》一文中有言对、本对、正对、反对的例句。古代骈文,唐代时起的律诗都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联的孕育雏形阶段。自孟昶提倡春联以后,历代逐渐盛行。在明代朱元璋时更是大力提倡,从此更是深入人心。每到春节,城市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张贴春联。除春节外,婚姻寿庆中有贺联,丧事中有挽联,生意开张、工程动工竣工更少不了喜联。不但贴在门上,也贴在窗户上,更贴在楹柱上;不仅贴在寻常巷陌,更贴在名胜古迹处。于是就有了门联、楹联、寿联、碑联等之分。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劳动人民的不断创造,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对联已成为家喻户晓、独具魅力的艺术品类,风行海内外,并波及韩国、日本与东南亚诸国。关于对联的故事与著作很多,其中许多脍炙人口。有歌颂、有批判、有表扬、有针砭;有的高度概括语言精炼,有的形象逼真妙趣横生;有的构思奇特文笔潇洒,有的感情细腻精雕细琢······总之,一副优秀的对联能给我们艺术上无穷的享受。因此,我主张:应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对联这一形式。如果巧妙、灵活的运用,它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一、增强课堂知识性与趣味性。在讲授诸葛亮的《出师表》或《隆中对》前,可先给学生介绍诸葛亮庙宇中的一副名联:“联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顾;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此联除高度概括了诸葛亮平生的主要事迹和传说外,还精心镶嵌了一至十的数目字和“五方”“五行”,读来饶有知识性与吸引力。又如郭沫若在山东淄川蒲松林故居写了一联评语:“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可用来作为讲授《狼》一文的开篇导语,引导学生思考。二、可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心宽地远,把酒凭栏,听玉笛梅花,此时落否?江辞汉去,推窗寄语,问仙人黄鹤,何日归来?”“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优乐到心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如果让学生辨析这三副对联的出处及与何人有关,就应当巧妙启发:找准名联与名篇、名人的连接点。那么,由对联中的“仙人黄鹤”、“万家忧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