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陕西秦腔.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陕西秦腔.doc

上传人:xyb333199 2019/5/4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陕西秦腔.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014级赵玮铖摘要:秦腔是如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戏曲,又因其以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其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且较早地形成了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是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关键词:秦腔,戏曲文化,影响正文:,特别是泾渭(泾河﹑渭河)流域诸县的语言发声。因周代以来,陕西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之一。明代朱权所著《太和正音谱》记载:“元知音善歌者,三十六人中之首者卢纲,咸阳人,音属宫而杂商,如神虎之啸风,雄而且壮,为当时之杰”。演员吐字以泾阳、三原语言为“标准”。史书记载明代中叶咸阳就已流行秦腔,武宗正德五年(1510)武功康海组建戏班,演唱“康王腔”。清康熙年间(1662—1722),咸阳的秦腔班社已为数众多,如江乐班﹑华庆班、双才班等。乾隆时期(1736—1795)翰林院学士严长明宦游陕西,酷爱秦腔、所著《秦云撷英小谱》记载关中秦腔班社共有36个,并以礼泉、周至、渭南、大荔为四大流派。秦腔班社演出,不仅为当地人钟爱,赴北京演出亦爱欢迎,被称为“传情在无意之间”,“哑趣传神许擅长”。此时,诸多演员等随泾阳锦绣班演红西安城内。1912年,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和高培支等人,受辛亥革命影响,办起“易俗社”,并编写出《一字狱》等剧本。咸阳各县以“易俗社”为榜样,先后成立了“高兴班”(长武),“马家班”(武功),“秦贵社”(礼泉),“益民社”(咸阳),“晓钟社”(乾县)、“新中社”、“明正社”(三原)等演出团体。1937年中共陕西省委、关中工委,相继成立了七月剧团、关中剧团、关警剧团等剧团,创作演出《大上当》、《新教子》、《十里塬》等大批新剧目,在唱腔、表演、舞美、服饰等方面均有创新,引起了广泛关注。建国后,咸阳地区有专业剧团14个,又创作了大批新剧目,涌现出众多知名演员,如王麦兰、舒曼莉、马金仙、赵斌、昝金香等,新秀如王平、白萍、冯武耕等。这些演员均先后在西北、省、市会演大赛中获奖。据1989年统计,咸阳市有市直戏曲团体3个,县秦腔剧团11个,共有演职人员1100余人。艺术创作人员30余名,演出本、折子戏100余部。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演变秦腔在漫长的发展传播过程中,因流行地域的不同,分为五大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也叫老秦腔);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勉县一带的汉调恍恍(南路秦腔);流行于乾县、礼泉、富平、泾阳、三原、临潼一带的称北路秦腔(即阿宫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一般多用于有妖怪、鬼魂出现的剧目中。吹火的方法是先将松香研成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