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王安石《答曾公立书》与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pdf

格式:pdf   大小:438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王安石《答曾公立书》与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pdf

上传人:小屁孩 2024/9/17 文件大小:43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王安石《答曾公立书》与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王安石《答曾公立书》与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王安石《答曾公立书》与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王安石《答曾公立书》与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第1页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王安石《答曾公立书》与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答曾公立书①王安石某启..:示及青苗事。治道之兴,邪人不利,一兴异论,群聋和之,意不在于法也。孟子所言利者,为利吾国、利吾身耳。至狗彘食人食则检之,野有饿殍则发之,是所谓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奸人者因名实..之近,而欲乱之,眩惑上下,其如民心之愿何?始以为不请,而请者不可遏;以为不终纳,而纳者不可却。盖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得不然也。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货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不可继则是惠而不知为政,非惠而不费之道也,故必贷。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则二分者,亦常平之中正也,?公立更与深于道者论之,则某之所论,无一字不合于法。而世之譊譊者不足言也因书示及以为如何(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与王介甫第三书②司马光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货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盘庚遇水灾而迁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尽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已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选自《司马温公集》,有删改)[注]①曾公立,王安石同僚。该信写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之后不久。②司马光给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回信。,请写出这三处的字母。,不正确的一项是()1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王安石《答曾公立书》与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第1页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王安石《答曾公立书》与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书信开头格式语。“某”,写信人自称,文中指王安石。“启”,指写信人的陈述,敬请对方看信。,意为名称和实际,儒家重视“名”“实”是否相符,如《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C.“岂可易哉”与《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齐桓晋文之事》“以羊易之”的“易”意思都相同。,周朝时负责政府借贷的机构。《周礼》有相关记载。司马光认为“泉府赊贷”与青苗法有所不同。,不正确的一项是(),青苗法的实施影响了一些人的利益,不少人提出反对意见,这些人的用意并不在新法本身。王安石从为国利民的角度出发,肯定新法的意义。“不征利”之说,他认为青苗法的实施中,官府不问百姓贫富、是否愿意,都强行借贷给他们,且收取高利息,这就是“征利”的表现。。他认为官员任用很重要,如果选用不当,即使授以善法,最终也没有益处,王安石周围有很多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人。,都引经据典,条分缕析。王安石引孟子之语证新法合“义”,司马光以盘庚迁都事劝王安石应改变目前用酷刑威胁百姓服从的做法。。(8分)(1)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4分)译文:(2)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4分)译文:“二分之息”,王安石陈述了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1)至于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果然能做到这样,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气。(2)我哪里是要劝您不顾念国家大事,而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呢?2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王安石《答曾公立书》与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第2页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王安石《答曾公立书》与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第3页只是说对于天下不同的议论,也应当稍加留意,采纳察知罢了。,为国家理财。国家开支项目多、耗费高,充实府库,以备饥荒石赈济百姓。沿用过去常平的常规手法。【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句意:读书人争论的问题,主要在于名称和实际的关系。C.“意思都相同”错误。“改变/代替”句意:怎么可以改变呢?/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劝王安石应改变目前用酷刑威胁百姓服从的做法”错误。由原文“盘庚遇水灾而迁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尽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已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可知,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以国事为重,以媚俗从众为荣?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体察而已。所以司马光以盘庚迁都事劝王安石要听取不同的意见。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辟”,批驳;“难”,排斥;“是”,这样;“乃国家生民之福也”,判断句,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气。(2)“恤”,体恤,顾念;“异同之议”,不同的言论;“少”,稍微;“垂意”,留意。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不可继则是惠而不知为政,非惠而不费之道也,故必贷”可知,因为都送出去,以后就不能继续维持了。不能继练维持的话,这是恩惠但不懂得如何为政,不是施惠于人而无所耗费的办法,所以一定要借贷。可见,是出于长远考虑,为国家理财。由原文“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可知,这里有官吏的俸禄、运输的费用、水旱灾年的拖欠、老鼠鸟雀的损耗,因此一定要增加储营,准备饥荒到来民众匮乏时直接送给人们。这样的话,没有两分利可以吗?课件,国家开支项目多、耗费高,充实府库,以备饥荒石赈济百姓。由原文“则二分者,亦常平之中正也,岂可易哉”可知,两分利,也是过去常平的常规做法,怎么可以改变呢?可见,沿用过去常平的常规手法。【参考译文】答曾公立书王安石王某启:来信说到青苗法的事。新法的实施对奸邪之人是不利的,他们一提反对意见,就有一群不明事理的人随声附和,他们的用意其实不在新法本身。孟子所说的“利”,是有利于我们国家、我自身罢了。至于说到狗或猪吃掉人的粮食要禁止,野外有饿死的人要开仓赈济,这是所谓的政事。(国家)之所以理财,3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王安石《答曾公立书》与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第3页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王安石《答曾公立书》与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第4页理财就是所说的义。一部《周礼》理财的内容占了一半,周公难道是为了“利”吗?奸邪之人因为名称与实际非常接近,就想把事情搞乱,以此来迷惑君主和民众,(可这样)拿民意怎么办?开始以为没有多少人前来申请借贷,实际上前来申请借贷的人堵也堵不住;后来又以为不会有多少人给官府缴纳利息,实际上前来缴纳利息的人推都推不及。是根据百姓的利盖而有利于他们(把部分的利益让给他们),不得不这样吧。然而有人会说,两分利不如一分利,一分利不如一分不收就借贷给他们,借贷给他们不如直接白送给他们。但不白送给他们而必须收两分利,为什么呢?因为都送出去,以后就不能继续维持了。不能继练维持的话,这是恩惠但不懂得如何为政,不是施惠于人而无所耗费的办法,所以一定要借贷。这里有官吏的俸禄、运输的费用、水旱灾年的拖欠、老鼠鸟雀的损耗,因此一定要增加储营,准备饥荒到来民众匮乏时直接送给人们。这样的话,没有两分利可以吗?两分利,也是过去常平的常规做法,怎么可以改变呢?你再去和懂得灭多事理的人讨论下这件事,那么我所说的没有一个字是不符合法度的,而世上那些胡乱嚷嚷的人,不值得和他们争辩。借这封信把我的想法交代清楚,你认为怎么样?与王介甫第三书司马光制订法令并交给执行部门去施行,这当然是您的权限范围的事。但是应当抓大放小,保留好的,去除不好的,不应不分巨细,只图新奇而将所有旧的法令全部改变。况且法令需要人来执行,倘若介甫您能选择良才在执行部门任职,有弊端的法令自然去除;倘若执行部门任非其才,即便每天给他们好的法令,终究无所补益。介甫您所说的先王之政是指的周朝的泉府(戏说:周朝央银)所做的赊贷吗?我琢磨那时的赊贷,似乎与今日借贷青苗钱还是有差异的,况且先王的善政很多,反而要独独以此为要务吗?今日所贷出的青苗钱,不问百姓的贫富,也不问愿意不愿意借贷,便强行贷出,年利率40%,要说这还不是向百姓征利,我是不能相信的。至于说到排除邪说,责难奸佞之人,果真能如此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分。但是恐怕介甫您与变法和逐利的人走得越来越近,身边少不了那些好歪理邪说的奸佞小人。他们都是一些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徒。介甫您许是偶然没有察觉到吧。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以国事为重,以媚俗从众为荣?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体察而已。4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王安石《答曾公立书》与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