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资料)药史简述迷迭香原产地:欧洲南部。药用历史悠久。古希腊已用作“益智药”,印度也用以治神经性头痛及消化不良。我国在三国后期,魏文帝曹丕从西域引入迷迭香,颇加赞赏,曾作赋述文,描称其草:“修干柔茎,细枝弱根,繁花结实,严霜弗凋……”而尔后1000年间,中医药书虽屡有载述,但极少新发掘。上世纪80年代,北京植物园等,先后从国外再度引种,并在云南,上海等地试种,获初步成果,潮汕地区近年也有栽培,历数年实践,认为其对本地的气候风土可以适应,并适用于日常保健和药疗,食品,添加剂等,也还作为优秀的庭园花卉,为人们所喜爱。,基本为“直立型”与匍匐型“各品种所含化学成分比例会有差异。潮汕栽培者为直主型(也称“桉叶油型”)本种若经修剪,则其再生枝茎常成披散开展,有似匍匐型,不易区分。,普通园土即能生长,而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最宜。,稍喜湿润,忌低涝积水。应重视土中通气,在淤实、浸水、缺氧的土壤环境,易致烂根猝死。。冬季降至零度也不死亡,只是生长缓慢。在15——30℃时发育良好,叶片宽且长(可达4厘米以上长度)。,不耐荫蔽,每天光照应有3小时以上,或散射光5——6小时较适合,荫蔽环境易生病虫害且逐渐枯萎。。气温35℃以上时,应移至荫凉处,或喷凉水;也可豫先间种大叶植物相伴,以利遮荫吸热。,成活率能达80%以上(详见下节“栽培管理”内容)种子蘩殖较麻烦(在潮汕也少见开花)。本品因含挥发油可驱虫,故虫害不多见。但若栽培环境卫生条件差,则易生病害,甚至致死(枯枝、烂根、线虫病)。栽培管理本品归类为:唇形科、筋骨草亚科、迷迭香属、常绿亚灌木:(别名:玛丽娜玫瑰、海中朝露;国内别名:艾菊;潮汕俗名:回春兰)幼苗期迷迭香緑色稚嫩,类似草质,其后逐渐成长,枝茎皮部逐渐由靑绿转为红褐,进而变为黑褐色木质状况;根部初生时,色白而嫩,发育较快。随后逐渐成为木质,生长慢且较细弱。(不象木质植物茁壮强健),以致影响地上茎叶的成长。故古人曾描述其植株:“修干、柔茎、细枝、弱根”。此特点可供栽培管理者参考。并补充如下数点::每年春初(1-4月),潮汕气温在10-15℃以上,可提早用水培扦插,约10天可发根。现介绍小规育苗法:(1)取黑褐色玻璃小瓶(能避光,防止水中海绵孳生),盛满清水,约150-200毫升;(2)剪取迷迭香嫩枝,长约6-8厘米(有枝梢者较好),剪断处的嫩枝刚过木质部约1-2厘米处(此处容易发根),插植瓶内水中,每瓶插2-4条。枝条应有3厘米露在水面上。(3)每天应补充水量,每隔3-4天换新鲜清水,若发现烂叶或孳生海绵,应清除之并将瓶子洗净。(4)每天应有3-5小时阳光照晒。(5)过6-10天,可有部分枝条生发白根,再经2天左右,白色主根再生出支根,全程约半个月。(6)已长出支根的枝条,即可移出,假植于花盆、或直接移植大田土中(株行距约30-50平方厘米)。(7)移植后每天浇水,保持湿润。(8)一个月后正常成活率80%以上。:保持土壤经常湿润而且通气良好是栽培好迷迭香的必要条件。此与根系分布(广度与深度)有密切关系;盆栽者须考虑花盆大小和高度,以控制浇水量和次数:小而浅的花盆浇水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