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政改难撤地级市-历史论文政改难撤地级市 针对有人担心,“府之上添一道员,徒多层折重复”,张之洞讥讽说,这是“未知外官例章职守,道府各有取义”,是典型的官僚主义文雪珥独立学者,专攻中国改革史、战略史,著有《国运1909》、《帝国政改》等大清政改,要撤“地级市”,即“府”这个层级。清代地方行政区划,大体上是省、府、县三级。但在官阶设置上,省、府之间,还有“道”,实际上是省、道、府、县四级,再加上中央,“展转五级”,效率低下。数千年来,县一直是最为基层的行政单位。至于乡村的一应事务,基本由乡绅负责、以乡规民约为约束。自晚清改革开放,政权迅速渗透到了乡村基层,逐渐形成了乡。在中央政改领导小组“官制编制馆”发给各省讨论的方案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令现设知府解所属州县专治”,取消了知府这一级“地级市”建制,及直隶州、直隶厅对所属县的管辖,将所有的县级行政区域一律归省直属。如此一来,县的地位和功能大大提升。所有州县被分为三等,“甲等曰府,乙等曰州,丙等曰县”。“府”一级的州县,其长官虽然还是称为知府,品秩也高于州、县的行政长官知州、知县,但他们之间并无隶属关系,都是县级单位,府无非是规模大一些的“县级市”而已。谁都没想到,对于这一方案,最大的反对意见来自一贯以来的改革先驱张之洞。张之洞反对的第一个理由,是“各省幅员辽阔,轮舶罕通,每一府所辖少则四五县,多者至十县。各县距省遥远,极远者至二三千里,赖有知府,犹可分寄耳目,民冤可伸理,灾荒可复勘,盗匪可觉察饬缉。若尽归省城考察,岂能遍及?待该县禀报至省,祸乱已成;控告到院司,民命已毙矣。故裁去知府一说,万分窒碍,势有难行。”当时,全国总共有县级行政区划(州、县、厅)1600多个,18行省平均每省88-89个。根据当时的交通、通信条件,如果这88-89个县,全部直属于省,的确会出现张之洞所说的管理难题。张之洞说的第二个理由,是关于名词应用上的认为将一些大县称为“府”并不合适。张之洞的第三个理由,与其反对司法独立相关。对于中央方案中提出的审判机构独立,“督抚不司裁判”,张担心,“疆臣不问刑名”,则“爱民治民之实政,皆无所施。”张之洞还担心,如果立即推行司法独立,首先是民众的司法成本将大大增加,所有的“上访”将只能到省里、甚至中央;其次,是司法效率大大降低;第三,是督抚失去司法权之后,难以约束下属官吏。这些顾虑,有相当程度是对司法独立的误解,也有相当程度的确是符合现实的。“府”一级不可撤,在张看来,“道”一级也不可撤。清代道制,沿袭自明代。明制中,将全省划分若干道,由主管经济的布政司、主管司法的按察司派出“道员”驻守或巡视。属于布政司者的,称为“分守道”;属于按察司的,称为“分巡道”,实施对省内政务的督察。这个层级本非一级行政长官。到了清代中叶,“道”的划分日趋固定,“道员”也日渐成为一级行政长官。除了按照地域之“块”来划分的“道”,还有一些按照职能之“条”来划分的“道”,分别主管漕、盐、粮、茶、马、河、关、驿、海防、兵备等,以及改革中增加的洋务、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