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实验2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doc

格式:doc   大小:1,039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实验2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9/5/6 文件大小:1.0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实验2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转动惯量是描述刚体转动中惯性大小的物理量,它与刚体的质量分布及转轴位置有关。正确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在工程技术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高校理工科物理实验教学大纲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实验。IM-2型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应用霍尔开关传感器结合计数计时多功能毫秒仪自动记录刚体在一定转矩作用下,转过角位移的时刻,从而测定刚体转动时的角加速度和刚体的转动惯量。、计时毫秒仪测量时间的基本方法;;;。实验仪器图2-1IM-2型刚体转动实验仪1—滑轮;2—滑轮高度和方向调节组件;3—挂线;4—塔轮组;5—铝质圆盘形实验样品,转轴位置可为样品上任意圆孔;6—样品固定螺母;7—砝码盘;8—磁钢,相对霍尔开关传感器时,传感器输出低电平;9—霍尔开关传感器,红线接毫秒仪接线柱,黑线接接线柱,黄线接INPUT接线柱;10—传感器固定架,装有磁钢,可任意放置于铁质底盘上;11—实验样品水平调节旋钮;12—毫秒仪次数预置拔码开关,可预设次;13—次数显示,00为开始计数、计时;14—时间显示,与次数相对应,时间为开始计时的累计时间;15—计时结束后,用手按+1查阅键,查阅对应次数的时间;16—毫秒仪复位键,测量前和重新测量时可按该键;17—电源接线柱;18—电源GND接线柱;19—INPUT输入接线柱;20—输入低电平指示;21—计时结束后,用手按次数查阅键,查阅对应次数的时间。实验原理一、转动力矩、转动惯量和角加速度的关系当系统受外力作用时,系统作匀加速转动。系统所受的外力矩有二个,一个为绳子张力T产生的力矩,为塔轮上绕线轮的半径;一个是摩擦力矩。所以,,即(2-1)式中为系统的角加速度,此时为正值,J为转动系统的转动惯量,为摩擦力矩,数值为负。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设砝码m下落时的加速度为a,则运动方程为,绳子张力T为 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为系统的角加速度,r为塔轮上绕线轮的半径。当砝码与绕线塔轮脱离后,此时砝码力矩。摩擦力矩使系统作角加速度为的减速运动,数值为负,则运动方程为(1-2)由(2-1)、(2-2)式解得(2-3)二、角加速度的测量设转动体系统在时刻初角速度为,角位移为0,转动t时间后,其角位移为,转动中角加速度为,则(2-4)若测得角位移、,与相应的时间、,则得(2-5) (2-6)所以(2-7)实验时,角位移、可取为、、等等。当刚体转动系统转过角位移时,计数计时毫秒仪的计数窗内计数次数自动加1。计算角加速度时,以计数窗计数为0时作为角位移开始时刻,记录刚体系统每次转过角位移的时刻。计算角位移时间时,应该减去角位移开始时刻,应用(2-7)式,可得到角加速度。在求角加速度时,注意砝码挂线与绕线塔轮脱离的时刻,以其下一时刻作为角位移起始时刻。计算角位移时间时,也应减去该角位移开始时刻,再应用(2-7)式,可得到角加速度。三、线性回归法测量角加速度用多功能计数计时毫秒仪测量角位移时,(1)测出有外力矩作用下承物台转过角位移时所需的时间;(2)砝码挂线和绕线塔轮分开后(),角位移时所需要的时间,算出角加速度和。在系统转动过程中(即采集数据的时间内)摩擦力矩基本不变,系统作匀变速运动,有如下运动方程: ,式中,为记录系统角位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