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4讲:乐府·古诗
一、汉乐府·陌上桑
二、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乐府与乐府诗
乐府:
一、乐府
殷商:瞽宗
西周:大司乐
秦代:太乐令、太乐丞
汉惠帝刘盈时设“乐府令
汉武帝刘彻扩充、发展、强化乐府职能
汉哀帝刘欣罢乐府官,划归太乐令统辖
后再无乐府建制
东汉乐府诗歌主要由黄门鼓吹署搜集演唱
1)古代音乐官署
(829→441人)
秦代编钟
殷商:瞽宗
西周:大司乐
秦代:太乐令、太乐丞
秦代编钟
训练乐工
编录谱曲
组织表演
采集诗歌
汉时把乐府所唱诗称为“歌诗”
魏晋六朝时把“乐府诗”或用乐府旧题所写诗称乐府
唐朝文人仿作的合乐或不合乐的古体诗
宋元以后作为词、曲的别称
2)一种诗歌文体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西汉歌诗314篇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汉魏-唐五代
搜集
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
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
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
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分类
郊庙歌辞:为文人制作的朝廷典礼乐章
相和歌辞:多为江南楚地的民间歌辞
鼓吹曲辞:是北方民族的乐曲,用于军乐
杂歌谣辞:指声调已经失传、无所归属的乐曲的歌辞
汉乐府中的“雅乐”大抵为御用文人作品,多是歌功颂德,风格典雅而缺乏生气-----庙堂文学。
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主要录存在鼓吹曲、相和歌和杂曲之中,代表汉代诗歌的最高成。
2、汉乐府
1)苦与乐的深刻揭示
2)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3)生与死的人生感喟
社会问题
人生态度
思想主题
1)苦与乐的深刻揭示
底层个体的艰辛苦难
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
战争创伤与漂泊忧伤
《东门行》
《相逢行》
《十五从军行》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既出复归,既归复出。功名儿女,缠绵胸次。
——清·沈德潜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底层人民贫困到极点的无奈选择。妻儿无法劝阻他的行程,苦难、悲愤到了尽头。
相逢行
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不知何年少,夹毂问君家。君家诚易知,易知复难忘。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五日一来归,道上自生光。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傍。入门时左顾,但见双鸳鸯。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音声何雍雍,鹤鸣东西厢。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丈人且安坐,调丝方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