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膀[现代自然地理学]词汇表莅A节岸礁(fringingreef)莁又称“裾礁”。一种与海岸相连、宽度不等的珊瑚礁平台。珊瑚向上生长以低潮位为准,故其表面大致与低潮潮位高度相当,外缘向海洋方向倾斜。我国台湾恒春半岛、海南岛东岸都有分布,最阔处可达千米。[10]罿蒄返回蚃肃B螈螈半岛(peninsula)肄薁伸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三面环水,一面同陆地相连。如我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等[10]螁袈饱和带(saturationzone)蒅芃地下自由水面以下被水充满的地带。由于自由水面以下的岩石处于大于大气压条件下,岩石的空隙几乎被水充满。储存在饱和带第一无压含水层中的潜水,以及充满两相对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4]薀羈堡礁(barrierreef)袆螁又称“离岸礁”。有泻湖同陆地隔开的珊瑚礁。成堤状,而多数成不连续的岛状,围绕着海岸延伸,距海岸十数千米至二百千米不等。最长的如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大堡礁,延伸达2000千米以上。[10]艿肈暴雨径流(stormflow)肃蒂由暴雨产生的水流。包括坡面流和河槽流。因历时短而强度大,故陆地水文学研究中比较核心的问题。古算其大小的标准一般用重现期或频率概念,如百年一遇,千年一遇。[12]肈膈雹灾(haildamage)蒃袀雹是发展得特别旺盛的积雨云的产物。直径往往大于5毫米。由于从几千米的高空降落,冲击力极大,往往会损坏房屋庄稼人畜造成灾害。[12]膀芈北半球(northernhemisphere)袄薂赤道以北,夏至日(6月22日)白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白昼最短的半个地球。[15]衿芈北回归线(TropicofCancer)芅肀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在一年内可能达到的最北点所在的纬线。。[11],[12]蚈莈北极(NorthPole)莂螂轴北端与北半球表面的交点。[11],[12]蒇蒇辫状河(braidedstream)螃芀河流纵横交错,形似鱼网的水系。常出现在土质疏松的河漫滩和河流三角洲上。河道易淤易冲,变化频繁。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上发育的这种水系。[10]蒀薇滨(shore)膄羂是陆地面与海水面的交界处。由于潮位的升降、风成增水、减水和海面上气压的急剧变化等作用,滨线随时移动。通常把多年平均高潮位的滨线作为海岸线。[10]艿蚇冰擦痕(glacialstria)薅莀刻在暴露出石上的窄槽或划痕,它们是由嵌在滑移冰川底部硬石块的磨蚀作用而形成的。擦痕可为我们提供以前冰川作用地区冰快运动方向的有用线索。[23]羈螇冰川(glacier)羆膁覆盖在地面或接近地面的有明显运动迹象的大规模冰体。[23]肁袇冰川学(glaciology)膂袃研究所有天然冰及各式天然冰体的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的科学。它以冰为研究对象、自成体系;内容涉及冰体的理化特性、成因与分布、冰川流动及与其有关的力学和热学,冰体变化与气候地貌间的关系等方面。[15]蝿袇冰斗(cirque)薃芁冰斗是分布普遍而明显的一种冰川地貌。三面为陡壁所围,朝向下坡的一面是个缺口,外行呈围椅状。它是由冰斗壁、盆底和冰斗出口处的冰坝所组成。[7]薈羇冰斗冰川(cirqueglacier)羄羃较小的冰粒雪和雪集合体,所占据基岩上的一种手扶椅形的凹地。相对它的长度来讲比较宽。它由吹雪迅速补给,因此表现出活跃的特性,包括旋转滑动。[23]莇肆冰盖(icesheet)莅蒁指一大冰块,其面积一般大于5000km2,由冰穹和溢出冰川构成的。[15]莀膆冰后期(post-glacial)蒂膃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时期,一般指全新世。[15]腿芆冰期(iceage)袃蚁地质历史上气候寒冷,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冰期时,极地及高山高原的冰川范围扩大,雪线下降,动植物及自然地理带退至低纬度或海拔较低处,海平面大幅度降低。[15]袈莆冰楔(icewedge)芄莃地表水渗入冻土裂隙中冻结成的脉状冰。是年均气温低于零下六度的多年冻土区长期冻结的产物。其出现是气候寒冷程度的标志。[15]羁蒆冰原(icefield)蚅螀一块近于水平的冰区,其面积从大约5Km2到接近大陆的规模,是在高而均匀的陆地表面上满足冰体积累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它与冰帽不同,因为它没有冰穹而且其流动受下伏地形支配。[23]蚀蒆剥蚀面(denudation)肅薂若夷平面规模较小,发育的又不很充分,随后又在地壳差异运动抬升过程中,被河流分割的支离破碎,呈现不于同高处,这类缓平地面称为“剥蚀面”。[10]蒈薆剥蚀作用(denudation)膂羀简称“剥蚀”。风、流水、冰川、波浪、海流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同时将破坏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按照外力性质分为风蚀、水蚀、浪蚀、冰蚀、潜蚀等[10]芇蚆薃返回蚂芀C螅羄残积物(eluvium)膀聿基岩经物理化学风化后,逐渐形成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