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体会茅儿寺--                                        一个偶然的机缘,和几位朋友来到了在海城颇有盛名的茅儿寺。 记忆中的茅儿寺其实没有寺,只是一个曾经建有寺庙的山头,因为历史上此座山头有一座叫做"茅儿寺"的寺庙,所以把这一带山头笼统的称之为茅儿寺。等到我辈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幸来到此地时,所能看到的只有一株傲然挺立的青松,标明此地曾经有过的不同凡响的经历。那是一段奇特的经历,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城市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规范的叫法是"接受再教育"。我下乡的地方就在与茅儿寺一山之隔的海城县第一果树农场,是一座国营农场。每当闲暇之时,总会有人张罗说:"去茅儿寺玩呀?"好象茅儿寺是一个特有名的旅游景点。我只和同学去过一次,看到一些经过文化大革命洗礼且隐匿在荒草丛中的断壁残垣,觉得毫无欣赏价值,远不及躺在密密的黑松林里眯着眼睛听林涛怒吼惬意。那时侯,我们满脑子都是样板戏的思维模式,想象"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的豪迈,渴望有一天能成为杨子荣一样的英雄,恨自己的父母没把自己早托生二十年,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若干年后,当我大学毕业成为海城档案馆的一员时,翻开那些尘封的老档案,才知道茅儿寺在海城老一辈人的心中地位是何等的重要。"绣岭衔泉"曾是海城的古八景之一,说得就是茅儿寺,当年城里人春游、重阳登高都首选此地。在档案馆收藏的诸多画册中,都有茅儿寺的照片,果然是院落重叠,曲径通幽,槐花满眼,绿树成荫,可以想象出当年是何等的勾人眼球。我们无缘去体会前人的那种闲情逸致了,可是当我今天来到茅儿寺时却别有一番心境。那熟悉的干草味儿,飞蝗的恬噪,还有火辣辣的阳光,一下子把我带回了三十二年前的知青岁月。那时,我和一群同龄的青年每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极为艰苦的劳作,看着眼前的情景,呼吸着噪热的空气,记忆的根须如沐春雨冲破大脑的皮层,如烟往事瞬间在眼前展现,战友的音容笑貌似乎伸手可及。我忽然觉得时间老人好象在和我开着玩笑,三十二年了,为什么在我的记忆里仅仅是短暂的一瞬,三十二年后,为什么又要让我重新穿越时空的隧道,见到久别的情境和朋友?人生啊,有几个三十二年,而这三十二年中我们可以留下的记忆又有多少?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缘来到茅儿寺,我会想起当年的万丈豪情和无比的艰辛吗?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产生惰性,渴望过一种平静无忧的生活,可越是这样就越加速自己的衰老,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也许是治疗惰性的量方。绣岭衔泉茅儿寺   海城河流出"四官"屯之后,,却绣岭回环,蔚然深秀,循山路入幽谷,,山半有泉涌出,:绣岭衔泉,,颜曰:"泻玉",邑人赵庚南题联云:泉声到耳鸣环佩;山色迎眸展画屏.   茅儿寺山有古刹一座,曰:茅儿寺,庙貌庄严秀丽,,曰:"消夏轩"、檐宇幽敞,:"独立感仓茫,北临河水,西望鱼山,阴雨晴岚,遥指绿杨城廓隐;良辰来宴集,坐列群贤,游从二客,风流儒雅,时闻别墅管弦多."隔涧有亭,曰:"多罗",登其上,心旷神怡,:"佳日值春秋,看水郭烟村,四面平铺图画好;群贤聚觞咏,喜河声山色,一齐飞送酒樽来."迤北即禅院门,有一联云:"一经松声,敲棋客至;四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