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孔子与释迦牟尼法律思想比较.doc

格式:doc   大小:41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孔子与释迦牟尼法律思想比较.doc

上传人:小点 2019/5/10 文件大小: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孔子与释迦牟尼法律思想比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肄孔子与释迦牟尼法律思想之比较袈摘要:中西方法律文化的迥异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以五戒十善与礼治德治、“慈悲”与“仁爱”、和谐与无讼三个方面探讨孔子与释迦牟尼法律思想的相同和差异。蒇关键词:法律思想比较融合膆法律文化是社会和时代的产物。它的提出与构建,标志着人类在实现有利于自己生存发展的社会秩序的能力方面得以大大提高,它是支配法律实践活动的价值基础。中西方在实现法律的正义价值的方法上也存在着暗合,两者都在人类本身之外寻求着正义的化身以此来实现正义。中国古人认为,冥冥中自有定数,一切都有神灵主宰,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灵的命运。在西方人心中,宗教的地位神圣而崇高,对于人性恶的界定使得裁判是非的重任最终只能落在神灵身上。这说明中西方的法律文化也存在着契合。膀孔子和释迦摩尼都生活在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文明轴心期,他们几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时代,他们都是彪炳中西的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精髓被传承,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法律传统。因此以两位坐标性的思想家为切入点研究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是有意义并且可行的。薀芅一、思想背景芆孔子的思想涉及范围很广,又很强调伦理道德、个人修养,似乎并不注重法律,不重视用法律、法规对社会加以规范而达到社会的平衡。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孔子不过是要求把思想统治与政治统治、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结合起来,更好地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绝非是不重视法律法规对社会的规范作用。薁面对古印度各国之间正在进行互相讨伐,战争连绵不断,同时又联想到人生下来以后,要面临老、病、死的情景。释迦摩尼舍弃了王子的地位,苦苦修行,寻找世间真谛。佛教思想的核心包含:①四谛;②八正道;③缘起论;④三法印。与此同时,西方的法律文明也在释迦摩尼思想的传播中前进、升华!其中的法律思想表现有五戒十善的戒律、大爱无疆的慈悲观以及追求和谐的思想。肈二、法律思想内容比较芈1、五戒十善与礼治德治莆释迦牟尼倡导五戒、十善。在世俗的古印度社会,五戒和十善是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法律规范,五戒的前四戒具有“自然法”的性质,这是当时古印度传统法律思想的雏形。遵从五戒、十善,除了不作恶行还要自觉地革除犯罪意识,去除作恶的念头。羂“倡德治必重治国之人”。第一、为政以德。孔子指出“德”对于为政者治理天下的重要性。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中可以看出孔子反对苛政严刑。他告诉人们,道德教化比单纯的刑罚要好得多。螀第二、爱民惠民。《论语》在“为政”篇中,为什么要集中记述孔子关于“孝”的言论?就是要体现儒家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表现在对待父母身上,就是“孝”。有人问孔子什么是孝,他回答的主要之点是“敬”和“无违”,也就是要尊敬父母,不要违背他们的意愿。中华文化的孝道精神,就是由孝敬父母扩展为大孝于天下,爱天下所有的人;就是为政不可违背人心。我们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公仆,以公仆之心对待人民,就要继承和发扬这种孝道精神。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能以孝子之心去从政,始终对群众抱以恭敬和“无违”的态度,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的党风、政风就一定会进一步好转。肇蒆第三、取信于民。孔子认为,为政者一定要言而有信。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者做事、制定政策,要有长远的眼光和目标,如果只顾眼前,朝令夕改,就会失信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