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附件3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促进医疗急救事业发展,健全医疗急救服务体系,规范医疗急救行为,提高医疗急救能力和水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特区的院前、院内医疗急救以及社会急救活动及其管理。本条例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在市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下,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开展的对患者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和救护活动。本条例所称的院内医疗急救,是指医疗机构在急诊科室为急、危、重患者提供紧急救治和重症监护的医疗活动。本条例所称的社会急救,是指在突发急症或者意外受伤现场,社会公众救护患者的行为。第三条【医疗急救性质】医疗急救是公益性事业,是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条【政府职责】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医疗急救事业纳入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保障医疗急救事业与特区社会、经济、财政收入和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第五条【部门职责】卫生行政部门是医疗急救工作的主管部门。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市场监管、交通运输、教育、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文体旅游、城市管理、安监、气象、海事、应急、通信管理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医疗急救工作。第六条【社会参与】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急救事业。社会力量参与院前医疗急救的,应当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管理。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医疗急救事业捐赠。第二章院前医疗急救第七条【院前医疗急救原则】院前医疗急救由政府主导,遵循统一指挥、快速救治的原则,倡导公众参与,鼓励自救互救。第八条【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组成】特区建立由市急救中心和急救网络医疗机构共同组成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第九条【医疗急救指挥机构】市急救中心是特区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机构,负责特区院前医疗急救的集中受理、统一调度,主要履行下列职责:(一)组织、指挥、调度以及实施院前医疗急救;(二)建立健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三)重大社会活动的院前医疗急救保障和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四)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宣传、培训和考核;(五)招募、培训、指导院前医疗急救志愿者;(六)急救医学的科研教学、学术交流;(七)监督、评估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以及市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其他职责。第十条【急救网络医疗机构】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可以向市急救中心申请成为急救网络医疗机构,并与市急救中心签订协议,接受市急救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和业务管理。急救网络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急救网络医疗机构标准。第十一条【急救网络医疗机构职责】急救网络医疗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按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标准建设急救站;(二)运行、维护和管理急救站;(三)承担市急救中心指派的重大社会活动的院前医疗急救保障和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第十二条【急救站职责】急救站主要履行下列职责:(一)服从市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实行二十四小时应诊;(二)登记、管理和按照规定报告院前医疗急救信息;(三)管理院前急救车辆以及医疗急救药品、设备和器械等。第十三条【急救站规划】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城市规划,根据区域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急救需求等因素,结合医疗机构布局,制定急救站布局规划。主动申请的急救网络医疗机构不能满足急救站布局规划需要的,市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指定医疗机构作为急救网络医疗机构。被指定医疗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当督促该医疗机构落实、保障急救站的建设。除特殊行业急救站外,急救站由急救网络医疗机构建设和管理。急救网络医疗机构建设和管理的急救站不能满足需要时,市急救中心可以直接建设管理急救站。第十四条【立体急救网络】积极发展海、陆、空立体医疗急救网络。第十五条【120号码专用性】院前医疗急救呼救电话为“120”。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设立院前医疗急救呼救电话或者假冒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疗机构、急救站以及“120”的名称、标识。市急救中心不得拒绝接听呼救电话。第十六条【呼救要求】拨打“120”呼救电话应当告知患者主要症状、救援地址、联系方式等关键信息。第十七条【受理呼叫信息】市急救中心接到呼救电话后,应当对患者进行登记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按照就近、就急原则,及时向急救站发出分级调度指令。在受理医疗急救呼救时,调度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或者现场其他人员给予必要的自救、呼救指导。第十八条【出车要求】急救站接到市急救中心的分级调度指令后,应当在三分钟内按照调度指令派出院前急救车辆以及医师、护士或者急救员等院前医疗急救人员。急救站不得拒绝出诊或者拒治、拒运患者。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