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有效观课议课论文:题目:观课议课的定义和文化标识单位:西九吉乡西石槽中心小学姓名:董安宅编号:84117020143观课议课的定义和文化标识一、观课议课的定义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观课议课是一种研修活动。研是对问题的研究,目的在于认识实践中教育活动诸种因素和诸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并用取得的认识成果改进实践,提高行动的质量和水平。修是修养,“修以期其精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目的在于自我充实和完善。研修是什么呢?从目标上,它是问题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一方面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抓手,以参与问题解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变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前提,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教学问题的最终解决。研修是“成人”与“成事”的统一,让教师解决自己的问题,让教师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从终极目的看,观课议课就是为了人的幸福,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幸福成长,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的幸福生活。二、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关系曾经有朋友提出“用观课议课取代听课评课”的说法,我不太赞成这样的理解。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犹如铅笔与毛笔,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评课适合用在需要作出课堂教学评价的时候。比如,学校实行绩效工资了,就需要对课堂教学水平通过“评”的方式分出等第;要解决其他涉及选人和判断人的问题,评课也是一种合适的方式。所以,评课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取代。如果需要研究课堂上的问题和发展教师,则“议”的方式更好。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学有这样的观点:“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论,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评论只会彼此伤害。”与听课评课比较,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生活性、普遍参与性,这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从这种意义上讲,在校本的基于研究和改进的教研活动中,观课议课可能会成为方向和趋势。而且我相信,在通过观课议课获得更高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以后,参与赛课也就更容易取得优秀的成绩,这会是观课议课对评课活动的一种贡献。但我必须承认,观课议课提供的只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它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在实践中完善。同时,尽管这种方式和途径与现在的评课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这种方式的运用效果却取决于运用者的水平。犹如原来大家只用铅笔,现在多了一种毛笔,虽然教给了磨墨的方式,教给了握笔和用笔的方法,但是成为画家、书法家,还是只会在自己脸上画花猫,则完全看自己了。我想说的是,对于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寻找观察的角度,找到解决和引起讨论的方法,委实不是一朝之功。三、观课议课和课堂观察的关系课堂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研究课堂教学时偏执一端无疑是片面的,最好的办法是恰当好处地兼顾,但这只能是一种理想,在具体实践中总会有所倾斜。在科学和艺术的权衡中,观课议课更靠近艺术的一侧。这样,在研究课堂教学中,我没有走条分缕析的科学分析道路。在看重具有意义的情境和故事,看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