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春望》品读.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春望》品读.doc

上传人:镜花流水 2019/5/11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春望》品读.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春望》品读-中学语文论文《春望》品读 ◎翟少华杜甫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政治抱负,至死不渝。然而,多重深刻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安史叛乱,“万方多难”,诗人也被卷入社会底层,离乱飘泊,而壮志难酬。756年,杜甫在投奔肃宗的途中,被叛军俘获,带至沦陷的长安,次年三月写作《春望》。全诗感时恨别,哀愁蕴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触景生情,悲哀满怀。以“望”起笔,写春城败象,高度概括,以少总多,创造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山河在”与“国破”两意相反。惟山河完整,实说城池残破不堪;惟山河还在,寓意无它余物;惟山还站立,河水在流,隐言都城了无生机。“国”,国都,大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破”,概其总貌,可感怵目惊心,大有王朝倾覆之沉痛。“城春”与“草木深”先后相悖。城春,本当景色明媚,却更见杂草狼藉;理应游人不绝(游春乃唐都风俗),就更显一片死寂。“深”状草木,则说久无人迹。“国破”、“城春”,乃以大笔勾勒,则全城遭遇劫难,而无一隅幸免,意在其中。一“破”一“深”,则叛军入城,疯狂洗劫、肆意焚毁、奸***屠戮的种种罪恶,悉皆包含。安史之乱,灾难惨重,疮痍满目。据《后唐书·郭子仪传》载:“井邑楱荆,豺狼所号”,“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整个黄河中下游,几乎一片荒凉。联系史实,细品该联,就更能深切体会诗人忧心如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拟人,情怀悲怆。诗人春望,由远而近。花鸟乃娱人之物,诗人观之,反而“溅泪”“惊心”,竟然觉得花也流泪,鸟也心惊。哀情生哀景,哀景更生哀情。“溅”,状泪流之涌,“惊”,摹震撼之巨,深切的悲痛蕴含其中。只因国家多难,日益衰败,面对怡人春色,诗人总是哀情更深。且看,“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763年《送路六侍御入朝》)桃红絮白,春色明媚,而诗人却有“不分”、“生憎”之感,怨其“无赖”、“触忤”。“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764年《登楼》)面对近楼繁花,反而黯然悲伤。美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一个沉溺在痛苦中的心灵,美对他不起什么作用。”(法国哲学家库申《论美》)该联以美景与悲情的审美矛盾,创造了巨大的艺术空白,发人深味。诗人素怀伟大抱负,而今却国破家亡,孑然一身,困在一隅,壮志难酬。春色明媚,春光如画,然而却只能徒增伤悲,苦闷寄托其中;花开鸟鸣,物竞自由,而人事不预,只能更觉身心困顿、亲人离散,哀伤蕴于言外;万物争春,欣欣向荣,这又反而深感山河破碎,国势飘摇,人生衰老,悲怆生于弦外。以乐景写哀愁,哀愁倍增;抒深哀巨痛,而蕴藉含蓄,余味无穷。“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叙事以抒望中之感,概括天下乱离的悲哀、千万离人的伤痛,历经千年考验而传诵不衰。以“烽火”借代战争,令人想象见硝烟弥漫、撕杀残酷、流血殷地的惨象。“三月”,意为战乱旷日持久;“连”,是说一日未休。兵燹为害,自古而然;而战火长年不熄,则愈显灾难深重,愈见悲伤不已。“家书抵万金”,可见思亲欲断肠。稍前一点的《月夜》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长安忆。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家人生死未卜,诗人被困长安,设想妻子忧愁难眠,孤独凄凉;儿女还小,又不解离人之恨,就更显其孤独。这样,把自己的愁苦寂寞,表达得委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