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业病防治法
立法宗旨与原则
以人为本:
预防为主:
结合国情:
法律定位:
职能转变:
行业管理:
群众监督:
确保实施:
职业病防治法立法背景
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严峻
中小企业发展无序危害转移严重
用工制度改革增加流动劳动人口
侵害劳动者健康权益问题突出
入世对职业卫生管理提出新要求
依法治国要求立法加强职业病防治
全国职业病危害状况
,,,
职业危害分布30余个行业,以煤炭、冶金、建材、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等最为突出
,,-2万例增长
重大职业中毒事故呈不断上升趋势
乡镇工业82%存在职业危害、30%职工接触职业危害,%,%
北京市1994~2001年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统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共有七章七十九条
第一章:总则(12条)
第二章:前期预防(6条)
第三章: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20条)
第四章: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16条)
第五章:监督检查(7条)
第六章:法律责任(15条)
第七章:附则(3条)
立法目的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
职业病防治法的适用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职业病防治活动
本法所称的职业病:
企业事业和个人经济组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存在行业)
法定职业病
定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
-在职业活动中产生
-接触职业危害
-列入国家职业病范围
用语解释
用语解释
职业病危害
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