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形势下思维导图在“物质的量”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思维导图是一种优异的大脑学习工具,可使知识理解过程可视化,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思维导图先导网络巩固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人托尼?布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开始时作为一种新的记笔记的方法出现,和传统记笔记的方法不同,思维导图往往从一个主要概念开始,随着思维不断深入,逐步建立一个有序的发散的图,是对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托尼?布赞认为思维导图有三个明显优势:(1)注意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并以分支上的关键词形式有效帮助学忆;(2)图像、色彩的运用有效刺激了大脑;(3)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能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思维导图理清思维脉络,并可供自己或他人回顾整个思维过程。笔者以苏教版高一必修化学一《物质的量》为例,尝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
教材地位:本节教材融合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的配制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本节内容贯穿整个高中化学学习,在《必修二》、《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中都有不可忽视的应用。学习本节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从微观层面深入认识物质,建立物质的宏观数量和微观粒子的数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
学情学法分析: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对于本节一些概念,抽象思维的形成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相对于初中丰富的演示实验,本节概念性知识缺乏趣味性,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低。针对这些问题,本节教学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消除学生对学习的乏味感。
一、课前先导,明确目标
课前预习是学生增强听课效果的重要环节。刚从初中升上高一的学生很快发现:高中课程与初中相比,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科目,都多了很多,也难了很多,单完成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已经花去不少时间,能留下预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如何才能让学生短时间内的预习达到较好效果呢?在学习物质的量知识之前,笔者布置学生预习工作,并根据预习内容制作一张思维导图。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时以手工制作为主,思维方法不同,展现方式也不同。下面为学生预习时的一幅思维导图。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对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知识点有了初步了解。比较以往简单的看书预习方法,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帮助学生明确目标,阅读时能集中精神,在短时间内把握阅读内容的要点,并理顺自己的思路。同时,标记的使用能让学生听课时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增强听课效果。而笔者通过查阅学生思维导图能迅速找到学生对该内容的思维障碍点,确定重点难点,从而使讲课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图1所示,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存在盲点,而且图中阿伏加德罗常数也是写错的(没有带单位),另外出现的公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变式。使笔者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课中论证,构建网络
学习心理学指出,中学生能持续集中精神听课的时间约20min,加上本校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因此,学生经常在听课过程中走神,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经常引入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如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