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企业管理论文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文/刘明伦西方人有句话叫“好的伦理为经营之道”,企业竞争,不只是策略、技术和创新的竞争,最后决定胜负的关键,往往掌握在品德手上。正如中国有句话“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品牌的重要性似乎不管怎么讲,都不为过。我们树立了一个又一个“道德标兵”,比如惠普、万科这些优秀的企业,但在媒体对这些企业大加标榜的时候,这些我们心目中的偶像却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万科的王石在汶川地震的时候遭遇“捐款门”,前不久在王石参加一档电视节目时,再次解释自己当时的言行,他认为“善待员工、回报股东”就是社会责任,就是良好企业品德。另外一家更为著名的企业则让人更为咂舌,素以“相信、尊重个人,尊重员工”为文化核心的惠普,在业内津津乐道,但其董事长邓恩却做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邓恩认为,董事会中出现了“内鬼”,“内鬼”一而再,再而三地私自将属于公司机密的消息透露给媒体。于是他下令调杏,并纵容了所找来的两家调查公司使用“假托”技术,窃取了多位惠普董事和9名记者的家庭电话记录。这件事后来被一位惠普的董事曝光,邓恩下了台。我们不能说王石不对,也不能说惠普不好,只是由于社会大众对他们的期望值太高,把企业道德等同于了社会道德。企业不外乎在道德与利益之间进行博弈而已,其结果就是寻求一个平衡点。不存在高尚的公司,企业也不需要用高尚来标榜自己,企业不是政府部门,也非公益机构,说到底是一个追求利润的组织,不管企业如何宣扬自己的道德诉求,它必须能够以利润回报股东和员工,否则就无法生存。但同时大量的案例也告诉我们,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高目标的企业,不可能成为伟大的企业,也不可能成为行业的排头兵。企业的创始人或者一把手的理想,在某种程度上会成为企业的理想,他们的道德标准会成为企业的道德标准。但我们都知道,法律和制度容易定,实际上的法律和制度往往大同小异,没有本质区别,但执行的效果却差别甚大,这主要取决于执行者的“道德水平”,当然,道德水平是一个很综合的概念,正义感、责任心、诚信度、忠诚度等都是道德的范畴,但作为企业管理者,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如何让我们的企业家认识到道德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作用,如何寻求道德与经营的平衡点,如何让企业与员工一起达成道德共识。恪守道德底线以“德”为核心的中国儒家文化,实际上对于“道德”这个概念进行了精辟的阐释。中国企业近几年兴起了一股“国学热”,但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同在,在“忠孝仁义”的背后,存在着一些“压抑人性、压制创新、中庸之道”的思想。同时,与“平等、创新、感恩”的西方主流价值观有本质差异。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模式,基本上都是源于西方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中国企业的治理结构、管控模式和管理方法,更多地是学习西方企业,因此,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吸收显得非常重要。在谈论企业道德的时候,我们不能把企业道德与社会道德划等号。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追逐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企业道德主要体现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有限的、有条件的,但作为社会道德,是从人性的角度,弘扬的人性的“真善美”是无限的、无条件的。要说中国的《经史子集》,那可谓汗牛充栋,《孙子兵法》是美国西点军校学生的必读书籍,中国也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诸如此类的经典著作很多。《弟子规》是儒家的一本经典读物,最近不少企业在学习,我也接触过很多老板,他们都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