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43周邻里效应:远亲不如近邻第43周邻里效应:远亲不如近邻每个人都要时刻注意身边的“邻里效应”,做到强化其良性的影响,防止其恶性的影响。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此话不假。比如,我们大部分的朋友,不是同学、同事,便是近邻。又如,人们总是能够比较方便地在同学、同事或邻居中找到意中人,而所谓“千里姻缘一线牵”总归是不太多的。美国社会学家巴萨德在20世纪20年代研究了费城的5000份结婚申请书,发现有1/3的夫妇,婚前住在五个街区之内的范围中。《南史》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叫宋季雅的人,为了有个好邻居,情愿出十分昂贵的房价,买下一幢房子。有人说太贵。宋先生却说:“不贵,这100万元是买屋的,另外1000万元是买邻居的。”宋先生为什么不惜重金买好邻居呢?因为他懂得,有了好邻里,等于为自己增添了左膀右臂。接下来的这个实验,更耐人寻味。 1950年,美国有三位社会心理学家对麻省理工学院17栋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了调查。这是些二层楼房,每层有5个单元住房。住户住到哪一个单元,纯属偶然,哪个单元的老住户搬走了,新住户就搬进去,因此具有随机性。调查时,所有住户的主人都被询问道:在这个居住区中,和你经常打交道的最亲近的邻居是谁?统计结果表明,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次数越多,关系越亲密。在同一层楼中,和紧邻隔壁的邻居交往的几率是41%,和隔一户的邻居交往的几率是22%,和隔三户的邻居交往的几率只有10%。多隔几户,实际距离增加不了多少,但是亲密程度却有很大不同。此外,一名社会心理学家在警察专科学校也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研究。这名心理学家把学生们的名字按其字母顺序排列起来,然后再按这个顺序安排教室座位和宿舍房间。6个月后,他要求学生说出3个最亲近伙伴的名字。结果,学生的朋友都是在名字字母顺序上和自己相近的人,确切的数据是平均相差45个字母。这些实验和研究表明:在社会心理领域,存在着一种“邻里效应”。所谓邻里效应,说的是他人的行为或特征对个体决策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因为“邻里”的特殊亲近心理而趋向于从众选择。理解邻里效应的产生原因似乎并不太难。按照有关专家的解释,无非有下面这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期望,会努力和邻近者友好相处,尽量避免让近邻感到不愉快;同时,人们看待对方,也倾向于多看积极的方面,忽视消极的方面,这样,各自便为邻里效应的产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前提。第二,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总是不由自主地力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报酬。和邻近者交往,比和距离远的人交往所付出的代价小。这主要是由于了解对方容易,只需要花相对较少的工夫就能获得关于对方的某些信息,容易预测对方的行为,从而可以在和他交往时产生一种安全感。人们愿意和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人打交道。此外,和近邻打交道时,往往付出较小的努力就能够达到目的,比如向近邻借东西,最起码可以少走几步路。用社会学家布鲁麦的说法,社会感染“吸引并感染了许多人,有许多人本来是超然的和无动于衷的观众和旁观者。开始时,人们可能仅仅是对那一行为好奇或者有些兴趣,当他们获得那种激动的精神后,也就对那一行为更加注意了,同时也就有更加介入进去的倾向”。比如,一个小偷在公交车内扒走了一位乘客的钱包,近邻的乘客知道后,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互相感染,群情激愤,最后一致行动起来,把那个小偷扭送到附近派出所处理。这说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