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抚州文昌桥中文导游词.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抚州文昌桥中文导游词.doc

上传人:raojun00001 2019/5/12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抚州文昌桥中文导游词.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抚州文昌桥中文导游词我们来到的抚州市是江西东部的重镇,这是一个历史悠久、钟奇毓秀、人才辈出的地方。早在东汉永元八年(96年)就已设县,初名临汝,三国时置郡,名临川。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郡设州。总管杨文通来这一带安抚,于是命名为“抚州”。大家听说过“文昌桥上晒文章,无才莫入抚州门”的说法吗?这两句话听起来似乎有点狂,但抚州历史上的确文风鼎盛,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被誉为“才子之乡”。尤其在宋、明两代集中涌现了不少名垂青史的人物,唐宋八大家中,这里有两位,一位是大家熟知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还有一位是曾巩。北宋著名词人晏氏父子,既晏殊、晏几道,也是抚州地区人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就是晏殊词《浣溪沙》中的名句。到了明代,抚州诞生了著名戏剧作家汤显祖,等等。文昌桥是一座古桥,位于现在的城区上、下沿河路的分界处,“文昌桥上晒文章,无才莫入抚州门”之说,实际来源于发生在桥上的传说故事。现在我们就去参观文昌桥,顺便讲讲在那里发生的故事。各位游客,文昌桥到了,它挺立于抚河之上,经历了8个多世纪的人间岁月,见证了这座古老城市的沧桑变化,是现在城内不可多得的古物之一。它现在桥面颇为宽阔,且有几分现代风格,那是经过多次修缮才出现的面貌。这座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当时是木结构,没有几年就被洪水冲毁。无奈就改建为浮桥,用船54搜串联,横跨于东西两岸之间,这毕竟也不是长远之计,因为一到雨季,水位升高,浮桥无法立足,此时两岸交通就十分不便。至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附近六个县,共同集资,建成了一座石桥,桥面用木板铺成,有护栏,有顶棚,类似于风雨桥。由于风雨侵袭,也多次损坏并修复。直至名嘉靖年间(1522——1566年),人们又采石大修,前后共花了6年时间,耗费白银17万两,建成了一座全石结构的桥梁,桥长73丈,宽2丈,下有桥孔12个,共11个墩。在当时,这座桥显得十分雄伟,也坚实稳固,并定名为“文昌桥”。到明国时期,又进行过维修,更名为“行易桥”。20世纪50年代初进行了全面大规模的修缮,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景况。过去,在抚河大桥没有建成之前,这里既是市中心,又是过河的唯一路上通道,所以热闹非凡,桥两头商店林立,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请各位看看桥西的这组雕塑,塑造的是四位各具神态的书生,他们看起来有点放荡不羁,玩世不恭,恃才傲物。它们的原型就是明末临川的四位才子: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这四人都出生于明神宗万历年初,都饱读诗书,博览经史,政治上都不得志,称得上是志同道合。陈际泰崇祯年间中进士,晚年才受一官,可惜雄图未展,便于崇祯十三年,奉使护故相蔡国用灵柩南行时,患病死于济宁途中。他著有《四书读》、《五经读》等。罗万藻幼年拜汤显祖为师,天启七年中举。曾任上杭知县、礼部主事。当时朝政****,国弱民穷,四处乱起,清兵入关,他忧国忧民,悲愤而死。他学问渊博,为文清秀,著有《欢喜堂集》等。章世纯天启元年举于乡试,授翰林孔目,名闻京城,70岁任柳州知府时,得知京城沦为满清之手,便悲愤成疾而死。他的著作有《四书留言》等。艾南英也出于汤显祖的门下,他身处明代末期,由于社会政治****,虽才高一等,却得不到一个仕途的机会。他很注意文学批评,但他的著作和手稿大部分毁于战火,现存的只有《天佣子集》和《禹贡图注》两部。传说他们四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