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语文视角看“非遗”
闽南文化底蕴深厚,孕育着“答嘴鼓”这一闽南曲艺形式。2008年2月,“答嘴鼓”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答嘴鼓”的原名叫“触嘴鼓”、“拍嘴鼓”、“答鼓”,是一种用闽南话押韵(闽南话叫“斗句”)来组织笑料,以戏谑争斗来“郑笑科”(搞笑),“郑”出笑声,在笑声中让人明辨是非、去恶扬善,让人放松身心、熟络邻里,营造文明和谐社会氛围的闽南曲艺形式。“答嘴鼓”作为一种文艺形式,从它出现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与语文有着深厚的渊源和互为表里的关系。
一、古汉语的运用
1. “答嘴鼓”与古汉语的渊源。现代语文源于古文,闽南语源于中原话(或称官话、河洛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而答嘴鼓是演绎经典闽南语的生动形式和重要载体,作为“文”与“话”的结合体,它的生命力顽强,承载了中原古汉语流传与发展的历史使命。经考究,“答嘴鼓”类似唐朝的参军戏,不少研究者甚至认为“答嘴鼓”起源于唐代的参军戏,因为两者所使用的语言都具有古汉语特征。
现代汉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元素,如成语等。“答嘴鼓”的“母语”闽南语至今也保留很多古汉语,如“册”(cêh):“读册”、“册包”、“册店”等,如今都被“书”所取代,唯有厦门话保留“册”的说法。“册”是古汉语,是名词。而“书”是书写之意,是动词。
2. “答嘴鼓”的文、白读与文言现象。现代人学习语文常常因为多音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感到困扰,同样,外地人学闽南话普遍感到不得要领,原因之一是闽南话有文读和白读之分。如“开元路”、“开始”、“开明”、“开除”的“开”读(kāi),而“开会”、“开门”、“开刀”、“开车”的“开”读(kuī);“老师(sū)”与“老师(sāi)又是两种含意。这种情况在“答嘴鼓”中经常会碰到,它类似文言文的一词多义和多音多义。所以,创作“答嘴鼓”的人要让“答嘴鼓”演绎得更精彩,务必谙熟文、白读之分,也务必有一定的古汉语功底。
3. “答嘴鼓”的丰富词汇与语文积累。现代汉语的丰富词汇源于古汉语词汇的传承。闽南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其词汇丰富多彩。同一事物有不同说法,往往严肃的话题也有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比如“死”,对老者、尊者的去世称“过身”、“老去”,对一些死不足惜、作恶多端之人的死说成“蛲蛏”、“跷去”、“泳草埔”等以示轻蔑。选择不同的说法会使“答嘴鼓”的“郑笑科(搞笑)”更幽默诙谐。这些说法的产生过程类似于“课改、克隆、漫游、解读、炒鱿鱼、红客、闪客”等现代语文新词语的产生过程。
熟词、熟语等丰富的语言形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代流行于网络或口头的丰富词汇被人们饶有兴趣地广泛运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还把它作为专题语文知识供教学使用。同样,反映闽南地区人民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地理环境乃至个性心理等方面的俗语、谚语、歇后语、俚语等都被提炼作笑料运用到“答嘴鼓”来。如,吃紧弄破碗(欲速则不达);三日无偷掠鸡假老大(形容装腔作势);一支草一点露(比喻人各有谋生手段)等。
积累掌握了闽南语中的这些精华元素,“答嘴鼓”就没有写不好和说不好的道理了。积累词汇、驾驭语言,古为今用、贯通古今何尝不是语文学习的要义。
二、押韵(斗句)的运用
押韵是语文学习中的常见手法,它也是“答嘴鼓”最大的艺术特点,闽南话称之为“斗句”。“答嘴鼓”押韵与古汉语的押韵本质一样,表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