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安娜·卡列尼娜.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安娜·卡列尼娜.doc

上传人:xxj165868 2019/5/13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安娜·卡列尼娜.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安娜·卡列尼娜》安娜为什么死?(转)回答这个问题特别困难。困难到,将这问题反推回它最大的两个的始作俑者:卡列宁和渥伦斯基,问题也只会越来越多。真正的刽子手不止两个。更何况这两人的选择,也有许多自己无法左右的地方。就从安娜为什么出走开始吧。很多豆友为卡列宁鸣不平:安娜为什么放着安逸日子不过,要去找渥伦斯基呢,就为了爱情?——是的,就这么简单。这种价值取向贯穿了她,烧死了她。可是当“一个饥饿得快要死掉的人被赐予面包(安娜语)”,她不可能不快乐,还有别的选择吗?追求爱,是人类的本能,遇到以后会怎么样,则是爱情的宿命。我揣测豆友们的不解,大概源于自己的世界观。爱情不是面包,面包才是面包,相对过日子来说,爱情可有可无。电影中,杜丽是这种价值观的代表,影片以她遭遇丈夫背叛开场,末尾她认命,“你哥哥还是那样,一点也没变,我估摸大概所有男人都那样吧……”然后她奚落安娜:“爱情。”她用同情、怪责的眼神望着安娜。“是啊,爱情。”安娜说。就像回答那个配不上她的时代。杜丽不理解安娜,因为她既没看见、也没体会过安娜的遭遇。读者和观众则看得一清二楚——正因为此,才不应以自己的世界观去评判角色。小说是一种观察,电影也是一种观察,如果这些观察只是徒增我们对不同种类的人的偏见,未免太可惜了。恰恰相反,全景式的观察将使我们了解更多更复杂的人性,因此更了解人类自己——是什么、行为为何。安娜的两个丈夫、卡列宁和渥伦斯基,都声称自己爱她,却手造了她的死亡。他们对她的伤害都是致命的,一定要比较的话,谁的手段更恐怖一些呢?我的答案是卡列宁。豆友们几乎一边倒地同情电影版的卡列宁,也侧面印证了一点:伪善因为不易察觉,比直白的恶更恐怖。安娜从哥哥家返回圣彼得堡的当晚,卡列宁想跟妻子求欢。取出避孕工具时,他问妻子:我提出的新法案在莫斯科反响怎么样?安娜都蒙了。——你能想象,这是丈夫向妻子求欢时说的话吗?卡列宁完全“体制化”了。因为他常年身居冰冷的***,因为他对权力的追求,因为他必须塑造出“圣贤”形象,竟连属于男性的***也(被)阉割干净。于是,很可怜的,卡列宁只能依靠政治话题——这真正刺激他的东西——来刺激***。类似片段电影里实在不少。发现安娜出轨,卡列宁并没有从情感上挽留,而是警告她“不要败坏门风”、“我自己是没什么感觉的,只是我发现社交界的其他人都在谈论渥伦斯基和你”——他并不嫉妒,因为没有嫉妒的客体。反之,也没有产生嫉妒的引子——爱。卡列宁不爱安娜,为什么要挽救婚姻?妻子难产病危时,他还宽恕了她、宽恕了她的情人,这些行为如果不是出于爱,又是出于什么呢?卡列宁想拯救她。因为这是他的女人,他法律意义上的妻子,“这个婚姻是受上帝旨意的(卡列宁语)”……这种凌驾于安娜之上的拯救感之真诚,完完全全被他本人理解为了“他这种道德高度的人”才有的“善意”。是啊,恶的反而自认为是善的,善的往往知道自己有罪——按基督教的说法,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可是谁能僭越上帝去审判他人呢。不过我同时认为,卡列宁对安娜虽(比渥伦斯基)更无情,也更令人“同情”——这不矛盾。当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被时代与环境所局限,他最大的罪恶是愚蠢——导致一个人愚蠢和更愚蠢的,是没有出离心。而“出离心”,可不是随便哪个人类轻易便可拥有的才艺。卡列宁够“真诚”,他的拯救却不可能成功。因此他最大的痛苦是始终想不明白,安娜怎么就可以在罪里面陷得那么深,“简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