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文档名称:

世界上许多语言是没有声调的.docx

格式:docx   大小:154KB   页数:4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世界上许多语言是没有声调的.docx

上传人:水中望月 2019/5/15 文件大小:1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世界上许多语言是没有声调的.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世界上许多语言是没有声调的,只有汉藏语系的语言有声调。关于汉语声调的起源,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为了区别意义而产生声调。上古时代或许没有声调,当时的声母、韵母系统可能比较复杂,因此拼出来的音节也特别多,加上原始汉语可能比较简略,词汇不是十分丰富,可以不需要声调就能区别不同的意义。这一点可以从中古(唐宋)时代与现在的普通话对比看得出来。中古有36个声母,但现在普通话只有21个声母。声母有逐渐简化的趋势,所以往上推,上古声母可能更为复杂。(注:上古没有韵书,所以语音系统不很清楚。中古以后有韵书,语音系统清楚。韵书是一种按读音编排的字典。)另一个证明是:藏文是一种表音文字。创制于唐代,最初它是没有声调的,从现存的早期藏文可证明。但后来藏文出现声调。可证明声调是一种后产生的东西。上古文献没有关于汉语声调的记载,最早发现汉语有声调的是南朝时期的沈约。(一)中古声调和上古声调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这就是所谓的四声。汉魏以后,由于反切的应用,学者们渐渐意识到汉语的语音构成中有声调这一因素不过把中古汉语声调正确地归为四类,是到了齐、粱的时候才完成的。当时由于四声初发现,了解的人还很少。梁武帝(萧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还问周()什么是四声,就是一个证明。直到陆法言《切韵》一书出来,把比较重要的汉字的声调全部确定之后,四声的知识才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中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因为史有明文,而《切韵》一书又为我们提供了完整而确切的资料,所以是十分可靠的。至于上古汉语有没有声调,如果有的话,有几个声调,由于文献不足,比较难以确定。自清初以来几百年间学者们有种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上古声调不太固定;有人认为上古声调的类别比中古的要少,比如有平、上、入而无去,或有平、上、去而无入,等等;有人认为上古声调和中古声调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上有差别。在这些意见中,我们觉得最后一种意见根据比较充分,因为它和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基本相符。从《诗经》和《楚辞》的押韵情况看,在中古属于某一声调的字老是在一块儿押韵,而不搀杂中古其它声调字。这在那些用韵较多的长诗章里,犹为明显。比如有连押七字乃至十字而不改调的:《》押:康疆仓粮囊光张扬行《》押:股羽野宇户下鼠户子处《》押:带介慨迈秽败昧《诗经.(bì)》押:柏度尺(xì)硕奕作若第一例全押中古平声,第二例全押中古上声,第三例全押中古去声,第四例全押中古入声。上古声调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现这类押韵现象。另外,《诗经》里有些诗每章一韵,而一韵一个声调。比如《召南.(biào)有梅》:一章押:七吉(入声)二章押:三今(平声)三章押:(jì)谓(去声)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个调类。至于每个声调里的字上古和中古有个别的不同,也可以从《诗经》的押韵里得到证明。比如“庆”字中古在去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七次全部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在上古属于平声一类;“享”字中古在上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六次,全都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它在上古也属于平声一类;等等。可见从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来看,说上古和中古一样,也有四个声调,只是在个别字的归类上与中古有所不同,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二)从中古的四声到现代汉语的四声平分阴阳中古的平声调,现代汉语分化成两个调,即阴平和阳平。这种分化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凡中古的清声母平声字,现代多读阴平,即第一声,比如“公”中古声母是g,现代读gōng,“多”中古声母是d,现代读duō,凡中古次浊声母(指m,n,ng,l等声母)和全浊声母平声字,现代读阳平,即第二声,比如“明”中古声母是m,现代读míng,“驼”中古声声母是d,现代读tuó。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在现代方言里非常普遍,说明这一音变的发生一定不会太晚。日本和尚安然在他所著的《悉(tán)藏》(公元880年)一书里曾经提到日本所借的汉字音平声读起来“有轻有重”,显然那时平声已有分化为阴阳两调的方言。和安然差不多同时的段安节(公元894-898)在他的《乐府杂录》一书里有“平声羽,上声角,去声宫,入声商,上平声调为zǐ”的说法。段安节把平声分为“平声”和“上平声调”,又拿它们分配于不同的乐调,也说明当时他的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两调。宋代也有关于平声分化的记录。比如南宋的张炎,在他的《词源》一书中,谈到他父亲填词十分讲究音律的时候,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他父亲作《惜春花早起》一词,其中有一句是“琐窗深”,唱起来声音不和谐,把“深”字改为“幽”字仍然不和谐,又把“幽”字改为“明”字,这才觉得和谐了。“深”、“幽”、两个字都是阴平调,“明”字是阳平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