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诗意的栖居与诗意地教学.docx

格式:docx   大小:5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诗意的栖居与诗意地教学.docx

上传人:小博士 2019/5/16 文件大小: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诗意的栖居与诗意地教学.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诗意的栖居与诗意地教学一、“春风不度玉门关”一一有关古代诗歌教学的一些思考: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词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它作为文学教育的手段之一,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文学知识上的提升,更能促进学生审美情感上的体悟。因此,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近几年来在一些诗歌教学探讨课上,我却发现了诸多的问题:教师在摒弃封闭式教学时,却往往犯了矫枉过正的错误,在追求教法的花样翻新,内容的广博之时,却往往忽略了古诗词教学内容的规定性和规范性,导致教学内容的混乱甚至消弭。本该是诗意栖居的课堂,却成了条分理析或者是“自我放逐式”的课堂,“诗意”的缺失让人再也感觉不到其该有的“语文味”。误区一:重形式,轻质量。教学时,教学环节设计巧妙,拓展内容相当丰富,但是教学目标分散,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朗读、探究,对文本的主体知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误区二:泛化内涵,文本放逐。曾经听过这样一堂课,课文是温庭筠的词两首。这位老师先针对课文内容提了几个问题,然后学生围绕这些问题默读文章,同桌之间交流问题的答案。其后半节课就设计了一个“我与温庭筠的对话”,带领学生与想象中的古人讨论。这种“自我放逐式”的教学对语文教学来说是致命的倾向,使教学走上一条非常态的怪异之路。误区三:多拓展,少关注。不少教师主导甚至是主宰着文本的阅读。在一些诗歌教学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带着学生匆匆忙忙地“庖丁解牛”地肢解完一首诗歌,有时甚至连诗歌的意境都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就立即忙于形式各异的“表演秀”一热闹却空洞。如此综观,本该是诗意的栖居之地,却因没有诗意地教学,扭曲了本该诗韵浓郁的课堂。二、我的一节诗歌教学课八年级上册,恰逢教授杜甫的诗歌《望岳》《春望》。我仔细阅读了教学参考,学****了一些有关古诗词教学的文章。我想,该如何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课文的学****真正能体会诗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呢?倘若我在教学过程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文化的薰陶就不能体现了。反复思考后,我的教学步骤如下:1、 “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一补充背景,制造阅读期待“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诗歌是主体的意识流,有感而后发。为此,就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便会遇到教师在上动情讲诵,台下学生却窃笑一片的尴尬场面。所以在讲课前我先引用三副对联来激起学生兴趣: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从这些对联中所寓指的人物一杜甫谈起,让学生们根据课前预****的资料来介绍杜甫的生平、写作背景。通过这一环节,很容易暗示学生感受作者情怀,增加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诗热情。这对下面理解诗歌,把握情感就拿捏得更准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2、 “轻拢慢捻抹复挑”一一声声入耳,调动情感的期待让学生领会古诗之美,离不开诵读。深情朗读是奏鸣情感,拨动想象的琴弦。古诗词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