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0
文档名称:

美丽乡村课件.pdf

格式:pdf   大小:9,364KB   页数:9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美丽乡村课件.pdf

上传人:977562398 2019/5/17 文件大小:9.1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美丽乡村课件.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郑建文麻城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湖北省城市规划协会常务理事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副高级工程师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关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思考第二部分《麻城市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指引》解析第三部分美丽乡村规划案例分析----麻城市张家畈镇屈家畈村美丽乡村规划第四部分后记第一部分关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思考一、什么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应体现“六美”:青山绿水生态美、村容整治环境美、产业发展生活美、风尚文明身心美、乡情浓郁文化美、特色鲜明风貌美。美丽乡村建设应当坚持生态为基、产业为要、文化为魂、民生为本的理念,统筹考虑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得住乡愁”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提炼。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在于发展乡村产业。二、我市乡村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麻城是一个山区县市,整体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域非常广阔,村落布局十分分散,仍以传统低效农业为主要生存方式,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过去近二十年是农民建房高峰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控,农村建设存在不少问题,给美丽乡村建设增加了很大难度。可以说我市美丽乡村建设还刚刚起步。如何搞好美丽乡村的规划和建设,需要我们共同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和提高。1、由于过去一段时期缺乏统一规划和监管,农民建房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导致布局混乱,空间无序,交通不畅,式样单一,立面装饰千奇百怪,缺乏美感。2、市政基础设施、环境卫生设施配套严重不足,污水横流,垃圾和杂物随意倾倒和堆放,环境卫生状况恶劣。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缺失,村民生活不便,生活品质低下。3、安全意识松懈。不少村庄内部没有通畅的消防和安全逃生通道。依山而建的房屋对于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还有不少房屋自身质量非常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二、我市乡村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4、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空间风貌,传统村庄格局和历史文化遗存不断被破坏,地域特征逐步丧失。正所谓只见新房不见新村。5、尽管大多数村庄外围自然山体植被保存较好,但看得见青山,却望不见绿水,水体污染十分严重。村庄内部绿化稀少而且杂乱,没有景观特征。6、公共管理十分薄弱,村庄公共环境空间基本处于荒芜状态,乡村长效管理机制亟待建立。7、传统的乡风民俗,和谐友善的邻里乡情正悄然消失,乡风文明建设亟待加强。8、村民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十分期盼,但自觉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存在障碍,大部分人只是寄希望于政府,需要不断地做好宣传、引导和发动工作。二、我市乡村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9、农村人口外流现象十分严重和普遍,留守在家的非老即幼。出现了不少的空心村或半空心村,大量的土地闲置、荒芜,这种状况直接制约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如何吸引青壮年回乡创业,建设自己的家园,彻底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现状,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10、农村产业发展徘徊不前,大部分家庭仍是以低效、粗放的传统农业作为主要的生存方式,而且分散作业,靠天吃饭,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如何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经济是解决农村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最迫切的工作。三、我市乡村规划建设的建议1、坚持科学规划。规划应因地制宜,尊重实际,突出可持续发展,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分类指导,有序推进。2、坚持生态优先,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村庄与自然更和谐。对于自然山体,生态湿地,主要湖泊,河流水系等生态敏感区应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3、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农民意愿,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科学规划乡村游憩空间和文化活动场所。合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种养业,加快建设生态家园。4、坚持保护为主。结合各村实际,注重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和特色生态景观空间的挖掘、保护和打造,按照“修旧如旧,以求其真”的原则,塑造独特的乡村风貌,彰显乡村地域特色。坚决守住“四不底线”:(1)不破坏自然环境;(2)不破坏自然水系;(3)不破坏村庄肌理;(4)不破坏传统风貌。三、我市乡村规划建设的建议5、坚持集约节约建设,保护耕地资源。对于需要合并或重新选址的村庄,在用地选址布局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结合自然,相对集中;(2)不占耕地,合理避让;(3)依托老村,设施共享;(4)依山就势,灵动自然。6、坚持安全第一,保护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规划建设时应加大安全意识的宣传,注重村庄地质灾害的防护,加强村民建房的安全监督和管理。7、坚持重点突出、分类推进。根据村庄实际情况,按照高起点规划,精细化建设和管理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