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体验式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体验式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doc

上传人:wuxwivg046 2015/11/1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体验式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体验式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困境
1996年,Halstead提出,“价值观是对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作为制定决策,或是对信念、行动进行评价……的参照点,是使人据此而采取行动的一些原则、基本信念、理想、标准或生活态度。”核心价值观更是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准则,核心价值观教育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在我国,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过去没有被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当前的中国,多元价值观相互激荡碰撞,伴随着社会转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各种价值观有更强的个体认知性和包容性,同时也更容易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他们需要主流价值观的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因其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并举的双重性而成为重中之重,但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首先,在教学结构上面临着逻辑主线化与知识碎片化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作为贯穿整个课程的一条主线,但这条主线不是显性的,而是藏在不同章节的不同知识点中。如“爱国”这一核心价值,就同时存在于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不同章节的知识点中,并且各有不同的理论侧重,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高难度的挑战。其次,在价值内化过程中面临着教师介入式讲授与学生多样价值判断的困境。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强烈的多元化、主体化、世俗化的特点,其价值判断也迥异多样,加之处于特殊的心理成长时期,对外来的价值理念会有一定的排斥。应试教育环境下的价值观教育断点和高校师生分离的教育生活方式,使教师在缺乏理念铺垫和共同体验的情况下,强行进行介入式的价值观灌输。这样的对立很难实现价值内化的目标,学生甚至会产生怀疑、抗拒和背反。如何使新生代大学生顺畅自觉地实现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践行以至于信仰呢?体验式教学因其理论与实践特点,而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选择。
二体验式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应用的依据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理解、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实践情境知识与客观知识一样存在于人的主观世界之外;学****是在共同体中通过协商进行的知识建构;尽管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获得一部分知识认同,但这不意味着学生会像数据导入一样全然接纳理解,学生只能理解那些基于自身的经验而主动建构起来的“为我而是”“为我而证明”的知识。陶行知说教育应该是生活化的,朱小蔓也指出“教育的过程应该是逻辑――认知与情感――体验,共同构成的完整的教育过程”。在心理学领域,罗杰斯提出了“自我理论”,并强调“教学要重视学****者的个人经验”“学****活动与人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才是卓有成效的”。在哲学领域,《中庸》认为学****是一个“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过程;《荀子?修身》中提到“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
”;马克思也指出:“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还提出:“在当代中国,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
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