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国办发〔2017〕78号)精神,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夯实我省粮食安全保障的产业基础,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时代中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贯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以促进粮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和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为重点,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进一步提高粮食产品质量,优化品种结构,提升服务水平,改进发展模式,促进粮食供需高水平平衡,完善动态开放、稳健可靠、运转高效、调控有力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我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目标提供坚实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供需结合、互促共进。进一步调优粮食供给结构,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催生和培育新的市场需求,切实增强粮食产品供给和需求结构的匹配度、适应性,实现更高层次的粮食供需动态平衡。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着眼于粮食产需、产业经济、产品结构、流通服务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补齐短板、破解瓶颈,推动粮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动能。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突出创新驱动,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多元市场主体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形成改革发展合力,让各类要素资源活力竞相迸发。坚持统筹推进、分类指导。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把握好改革的方向、节奏和力度,注重改革的可持续性。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企业主体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务求实效。(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省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现代粮食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更好地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和带动农民增收。粮食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亿元的粮食企业数量达到20家以上;形成大型粮食产业化园区4个。大型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食产业集群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粮食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取得突破,粮食科技创新能力和粮食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二、做强做大粮食产业主体(四)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骨干作用。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导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发展活力。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市场化经营能力和产业经济发展活力。鼓励国有粮食企业主动适应和引领粮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运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推进规模化经营。(省粮食局、国资委等负责)(五)培育壮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粮食企业联合发展,做大做强粮食产业。鼓励支持粮食企业积极申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引导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引进来”,通过“订单农业”“生产基地”等形式与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参与承担政策性粮食收储业务。(省农业厅、粮食局,省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农发行省分行等负责)(六)支持多元主体协同发展。鼓励多元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融合,大力培育和发展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地方储备、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业厅、粮食局等负责)三、创新粮食产业发展方式(七)促进全产业链发展。鼓励粮食企业大力实施“订单农业”,根据企业自身经营和加工需要,采用基地共建、订单收购等方式,优先在省内粮油产区建立稳定的优质粮油原料基地基础上,积极扩展省外粮油原料基地建设。在与黑龙江粮食对口合作关系框架下,将黑龙江大米等优质农产品更好地引入广东,进一步改善我省粮食供给结构。推广绿色无公害种植技术,探索“公司+产区收粮单位+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打造“从田园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推广粮油产品二维码溯源系统,在全省推动建立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省发展改革委、粮食局、农业厅等负责)(八)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建设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粮食产业化园区为依托,引导粮食产业集聚化发展,提升粮食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促进粮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鼓励各地依托粮食储备基地、物流园区、加工集聚区、中心批发市场等,扩容提质推进粮食产业化园区建设。积极推进粮食加工业结构调整,有序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产业,打造若干个有影响力的粮食加工产业基地和园区。在珠三角、粤东、粤西、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