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我的音乐教学小故事.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的音乐教学小故事.doc

上传人:xyb333199 2019/5/19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的音乐教学小故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音乐组:杨晶晶 记得上学期开学第一堂课,在学****人音版新教材第4册第一课《大树妈妈》时发生的一件事,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学校刚开学,课本配套的录音磁带没到,本节课也就没给孩子们听录音范唱,而且是新教材,以前没接触过,我就先按课本教了。没想到第二节课准备好录音范唱给学生听,课前我自己先熟悉范唱和伴奏时,我吓了一大跳,我教孩子们的和录音里的范唱大相径庭。我教孩子们的是“大树妈妈个儿高,对着摇篮唱歌谣。摇啊摇、摇啊摇、摇篮里的小鸟睡着了。”录音是“大树妈妈个儿高,摇啊摇、摇啊摇。对着那摇篮唱歌谣,摇篮里的小鸟睡着了。”这下完了,这怎么向孩子交待?我赶快又仔细的分析歌曲,到底没错呀?因为每首歌曲的创作都要遵循“起、承、转、合”的规律,不但歌词要遵循这个规律而且旋律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再说旋律最起码也要流畅动听呀。马上赶快再翻教参,我以为我看错了,教参也是“大树妈妈个儿高,对着摇篮唱歌谣。摇啊摇、摇啊摇、摇篮里的小鸟睡着了。”和我上节课教的一样。这下看来问题真的大了。这个问题我记得应该在第一堂课就遇上了,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歌词,有个环节是让学生有感情的集体朗读歌词。结果是学生读到中间的时候,有些同学读“大树妈妈个儿高,摇啊摇、摇啊摇”,而有些同学读“大树妈妈个儿高,对着那摇篮唱歌谣”。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常有看错的现象,我就赶快给与纠正。这种情况是由课本的版面印刷造成的。(课本中的歌曲也经常出现把歌词和歌谱印刷在两页上的情况。就是把课本摊开,左边有一半,右边有一半,而不是翻过另一页而在背面。一方面是为了学生读谱方便,另一方面是歌曲下面配上相应的插图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也许是为了印刷方便和体现插图的完整性,歌谱就直接在这些插图的上面,看上去歌曲和插图就是一个整体。有时候是第一页读完再去读第二页。有时是读完第一页上半部,横过去直接看第二页上半部,然后再接第一页下半部至第二页下半部结束)这样看来这个音乐制作人和范唱者这次真是没看懂。好在教师有教学参考书,教学录音带等。而且教师也可以根据歌词和旋律创作去分析,因为歌词和旋律的创作不可能是随意的。要不的话要我们教师还有什么用呢?韩愈曾经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般情况,我很少听录音范唱,基本上只有合伴奏时用。况且范唱并不见得一定比自己的学生唱得好。虽然经常会出现没有配套录音的情况,但课也要上呀,所以就只能根据具体情况来实施教学。从这件事我想到了很多。在去年的教材里也出现过不少的问题如:五年级《我的小绵羊》这课的歌词出现了严重的错误,还有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大树桩你有几岁》、《金扁担》两课的旋律出现了错误。(其中《我的小绵羊》中有一句歌词是“姐姐拿来剪毛机,剪下的羊毛白又亮,堆呀堆呀堆成山,我把它挂在蓝天上”而课本里是“姐姐拿来剪毛机,剪下的羊毛堆成山,堆呀堆呀堆成山,我把它挂在蓝天上”)。根据中国歌词的创作规律,因为每首歌词都要归韵的,其中本首歌歌词应该是归在“ang”韵母上,歌词中的“白又亮的亮”正好是“ang”的韵母。另外录音和教学参考书都是“白又亮”,录音范唱和教参是对的。经常有课本上的旋律和录音带、教学参考书有很大出入的现象。有些错误不仔细去听真是发现不了的。偶尔出现一点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出现这么多的错误,也是堂而皇之的打着人民音乐出版社旗号的课本。这让我们不得不为当代中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打上一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