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doc

格式:doc   大小:81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doc

上传人:xgs758698 2019/5/22 文件大小:8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采集向种植发展而来(采集经济还不是农业)2:农耕经济的地域差别:北方:黄河流域,代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粟和炭化菜子。南方:长江流域,代表:长江下游河姆渡遗址,稻谷和家畜遗骸。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的国家产业结构:以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六畜”::刀耕火种,工具::耒耜和石器,:铁农具的广泛使用(赵、燕遗址出土的大量铁器农具)::::发明犁壁,: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翻车(三国曹魏)、筒车(唐代不用人力)::芍陂、都江堰、:漕渠、:坎儿井(起源于西汉,因地制宜)(汉代,王景治黄):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1)产生时间:春秋(2)产生原因:①铁农具、牛耕②私有土地出现(3)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④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家畜饲养业为辅;(产业结构);3.“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生产规模)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废井田,:井田制的出现公田:名义上国有,实为贵族占有,田地居中私田:劳动者拥有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无所有权西周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井田制走向崩溃,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成为私有土地。:“相地而衰征”,打破公私田界限税制改革,:初税亩,按亩数征税晋、楚、::商鞅变法,法律上废除井田制,是对土地私有的肯定“依军功行田宅”——新兴地主阶级出现二、::由宫廷掌管,:原来公卿贵族占有的“公田”转化为“私田”(1)地主来源:军功受田者;通过土地买卖获得的田地汉代:通过土地买卖强占土地(2)土地兼并: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3)明清:商品货币繁荣,占田土普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均田、限田”保护自耕农经济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隋唐沿用三、:①特权地主阶层和大田庄的兴起:大田庄特点:极强的自给自足能力②田庄制下人身依附关系③田庄发展:兴起:战国普及::战国产生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普及全国,: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①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以崤山为界:传统经济区,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②两汉时期的江南:气候炎热潮湿,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经济实力弱③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二、:①天:天灾②官:政府徭役③军:供给军队物资④钱:高利贷⑤愚::第一次:两晋之际,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少数民族内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第二次:唐安史之乱以后,中唐后南方人口增加,经济实力提高第三次: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第三次人口南迁。三、:①北方移民带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③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初步开发:①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②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出现大城市,例如建康(江苏南京)⑵隋唐时期江南的进一步开发:经济继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⑶:文化的南移,人才密布“财赋之地,人物渊菽”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夏、商、西周、春秋末期,约15个世纪冶炼技术:%特点:种类齐全、工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