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小学数学《四则运算》教后反思.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学数学《四则运算》教后反思.doc

上传人:tmm958758 2019/5/23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学数学《四则运算》教后反思.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掌握运算顺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材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基本能记住四则运算的法则,即:有括号的算式,先算括号里的;没有括号的算式,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法。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时,就会这样写12+(13-4)-6=9+12-6……把先算括号的结果写在算式的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45-5×6-15=30-45-15,打乱运算的顺序,导致错误。(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时,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就先算哪种,加减也是。2、关键字眼的理解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一类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常出现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中,我发现很多同学因不理解其含义导致出错。“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四则运算中当加法来使用,要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混合算式。3、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读出来如计算1500÷25-(18+8)这道题目时,有学生用三步计算,理由是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初听起来觉得很有道理。也有学生用两步计算(同时计算除法和括号里的加法),但说不出理由。后来在我无意读题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1500除以25的商,减去18加上8的和,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