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关于杜甫草堂的对联.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杜甫草堂的对联.doc

上传人:lidaojuna2 2019/5/23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杜甫草堂的对联.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杜甫草堂的对联篇一:成都著名景点的对联杜甫草堂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朱德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郭沫若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沈葆桢武侯祠 1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2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与?君子人也;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心。3沥胆披肝,六经以来二表; 托孤寄命,三代而下一人。青羊宫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无极而太极; 不神以为神文殊坊 1长伸手接娑婆客相随同路,久立地等世上人打伙偕行。2林下刺广谨防挂破衣裳,石头路滑切忌翻倒脚跟。 3莫嫌淡泊来相处;若怨清贫去不留。锦里 1锦绣写千秋,物阜人杰巴蜀地;宾朋来四海,龙翔凤舞汉唐风2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3锦上添花辉映庙祠思树立,里中为市传承文化务恢弘望江公园 1一水绕当门,滚滚浪分岷岭雪; 双扉开对阁,熙熙人乐锦楼春。 2铁板唱大江东去; 金沙汇岷水西来。 3据蜀国上游,峻极于天,云影纵横当窗出; 增锦江丽气,下临无地,波光浩渺抱城来。金沙 1杜甫草堂伫立青城山清秀悠扬金沙遗址囊括武侯祠流芳百世2古今异才草堂叹武侯,天地奇迹青城视金沙. 3武侯祠内孔明深知金沙辉今汉, 1一缕茶香,,结缘万卷古今联一鼎乃行炊 :杜甫草堂导游词我们现在就在草堂的正门现在,我们来到了杜甫草堂的正门。正门上的“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门上的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甫的诗句,它点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步入正门, 现在的草堂园区总面积近300亩,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整个庭园是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契合着杜甫田园诗的诗意,杜甫草堂也是纪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杜甫草堂是个好地方,到成都不到杜甫草堂等于没来成都”。他十分敬重和喜爱草堂,从50年代到80年代曾五次来草堂视察或游览。大廨我们眼前是草堂的第一座建筑物大廨。大廨是什么意思呢?“廨”是指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小官员,后人出于尊崇,就把这座建筑物叫做了大廨。厅中的杜甫塑像,这是一尊杜甫的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艺术造型较为抽象和夸张,以此来表现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饱经忧患的一生。诗史堂我们现在来到的是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这座建筑便以此命名。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这两边有很多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工部祠碑亭(草堂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工部祠为啥叫工部祠?工部祠是杜甫草堂的灵魂,里面供奉着杜甫塑像,因杜甫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所以人称“杜工部”,所以这重殿作了如此命名。祠前有清代学者、书法家何绍基撰写的著名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少陵草堂”碑亭,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少陵碑亭,象征着杜甫当年的茅屋,是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一个著名的景观。我们看到了“少陵草堂”四个字,和正门上的“草堂”二字一样也是由果亲王允礼所题。杜甫草堂为什么又叫“少陵草堂”呢?“这是因为杜甫曾在长安的杜陵这一带居住过。杜陵在长安城东南,原叫杜县,汉宣帝在那里筑陵,才改名杜陵,在杜陵的附近有个汉许皇后的陵墓,被称为少陵,。杜甫在诗中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因此后人亦称杜甫为“杜少陵”,茅屋碑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刻。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虽然写了不少的田园诗,但忧国忧民仍然是他作品的主旋律。公元761年秋天,一阵大风把杜甫简陋的茅屋吹破,使诗人写出这一千古不朽的名篇。杜甫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舍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花径大家看一看认识这两个字吗?这是花径!杜甫客居草堂时,曾在《客至》诗中写道: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当年的“花径”应该是一条两旁栽满花木,通向草堂的小路。当年杜甫营建草堂时大概是为了美化环境,于是就在堂前屋